延安
跨过千沟万壑、黄土刀削壁立的一座座紧紧相连的青山,我终于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古老神秘的黄土地敞开热情的怀抱,拥抱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赤子。滚滚延河水承载了全国人民的重托,巍巍宝塔山唤醒了备受欺凌的民族。我的耳边萦绕着贺敬之的《回延安》:“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
在静立的宝塔山上,我思潮澎湃,远处山坡上窑洞林立,近处的大厦高楼施工繁忙,脚下的延河之水绵绵而去,延安换了新装。一代伟人的旧居仍在,犹闻当年延河饮马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可以想象出中共七大代表是在多么险恶的环境中怎样跋山涉水集合到延安的,在战争年代,把全国各地的党代表集中在这里召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多么不容易!
曾经的延安在中国历史上并没有显赫的地位,可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这座小城却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瞩目的中心。它是革命的圣地,是新中国的摇篮。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树立了不朽的旗帜——延安精神。今天,延安仍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和影响着新一代的青年人。宝塔山、延河水、杨家岭、枣园等是那么熟悉,早已在我们儿时的记忆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一个个窑洞里,曾经居住过缔造了新中国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窑洞内那简朴得让人难以置信的陈设始终感动着我。毛泽东旧居里那张架在炕上的床,周恩来旧居里那张绑着铁丝的床,朱德旧居里那架默默无声的纺车,震撼着我的心灵。每一件物品都是一个故事,都凝聚着延安精神形成的轨迹。我仿佛看到了那弥漫的硝烟、闪光的战刀,听到了隆隆的炮声、雄壮的军号,似乎回到了杀声阵阵的战场,对那些勇猛冲杀不怕牺牲的革命前辈,更增加了敬佩之情。
一盏灯火要燎原大地、一滴水珠要汇成百川是何等艰难!然而,看今天,“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黄帝陵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崩,葬桥山。”黄帝陵是全国八大景点之一,古称桥陵,简称黄陵,号称天下第一陵,是中华民族奠基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墓。它地处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之巅。陵墓坐北面南,处于满山古柏的掩映之中,东有沮河,北靠桥山盘龙岗,东南约1公里处就是轩辕庙。
我在紧挨山门处看到一高大土丘,那是“汉武仙台”。据史记载:公元前110年(元封元年)十月,汉武帝刘彻率十八万大军征朔方凯旋归来,路过翟道县,听说桥山上有祖先轩辕黄帝的陵墓,便动员全军将士一夜之间筑起这座祭台以祭奠先祖轩辕黄帝,并祈求上天保佑自己也能像黄帝那样功德卓著恩泽万世,死后也能升入天庭作神仙。仙台现有曲形石磴道可到仙台之上,从台上向下观望,黄陵县城尽收眼底。
黄帝陵以山为陵,三山围绕,沮水环流,形如八卦,气势非凡。桥山之上古柏参天,许多海内外侨胞将黄帝陵喻为“东方麦加”,是亿万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华夏儿女崇拜的神圣殿堂,是维系海内外炎黄子孙缅怀先祖功德、弘扬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促进祖国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有了这一历史遗址,我们都知道自己是华夏儿女,同根生,共血脉,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
兵马俑博物馆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1号坑,东西两端均有长廊,南北两侧各有一边廊,中间为九条东西向的过洞,过洞之间以夯土墙间隔。1号坑以车兵为主体,车、步兵成矩形联合编队。武士们有的穿战袍,有的着铠甲,中间配有战车,每辆战车都有巨大复杂的铸件,不仅有高超准确的分型技术,而且有相应的铸造工艺。匠人采用了多种手法,创造了中国古代铸造史上的奇迹。
在秦始皇兵马俑前,我悟到,一个国家不统一就无法铸就黎民的安宁。兵马俑是一处历史,点亮的是五千年的文明。朝廷的喧嚣、君臣的哄闹都沉寂了,只留一丝肃穆穿越时光隧道体味到那个时代的苍凉。漫步兵马俑博物馆,似乎还能看到这个地下的中原黄土、当年的兵戈铁马。
历史的脚步,任何人都阻挡不了,一个民族如此,国家如此,个人亦是如此。有些伤痕很难抹去,但记忆可以传递。就如面对残缺的北京圆明园遗址,不见得要对八国联军怎样仇恨,却能留下一种对贫困、衰弱大国的痛苦感悟。由乱到治,由分到合,最终走向统一,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任何企图破坏统一、阻拦历史、背叛祖国的行径,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