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亚华
本报讯 23日上午,来自市气象、水文、水利、农业、林业、环保、交通、旅游、经信委及科协等部门的90余人在市气象局集会,纪念“世界气象日”。
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为“智慧气象”,旨在能早日实现“天气常备”“气候智慧”和“水智慧”,为推进可持续发展、减少灾害风险、适应气候变化增添动力。
“智慧气象”表现为深入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使气象系统成为一个具备自我感知、判断、分析、选择、行动、创新的系统,“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产品生成+智能化服务与管理”是智慧气象的主要内容。
近年来,市气象局开展了预报产品分众化、个性化智慧气象服务,发展以位置服务、移动式交互、智能定向信息发布为显著特征的信息传播模式——衡阳天气通,衡阳天气通采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图像化管理直观、快捷,可根据地图迅速定位选择需要上报的灾情实景,进行地理定位,方便指挥; 能随时随地接收灾情预警和政府指令;同时能进行随时随地灾情采集、灾点定位,为灾情速报、决策部门提供及时、有效的第一手灾点信息;能专业定制各种类型的信息模型,按照用户需求进行组装,并对信息进行挖掘和处理,满足特定需求。
市气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衡阳气象将加快智慧气象建设,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和气象的深度融合,打造“大数据+智能”服务模式,提高数据应用能力,促进气象业务智能化发展,以更先进的技术、更精准的预报、更智慧的服务,全方位服务于衡阳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