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水清
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能吟出这么多歌颂景、物、人、事的精炼诗句,真让我刮目相看。写诗不是写一般的文章,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底,不懂韵味格律,不知对仗平仄,岂能吟出让人仰慕的好诗?张恵玲老师这三十首诗与词,我不由自主的反复吟诵了很多遍,除了诗句以景抒情、以物叙事、以勤励志吸引我以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每首诗就像校园的小学生,纯洁无瑕。如果要我做一个评价,我肯定这样说:
灵感来得快。历史上三至七步内能吟出一首诗的人很多,如寇准、曹植、柳公权等等。他们吟诗从脱口而出到最终定稿,也需一个很长的过程,比如修改、润色、沉淀,但不能否定他们吟诗的速成性。这些人为什么在三七步之內能吟出一首名垂千古的诗句呢?除才思敏捷外,就是灵感。因为写诗不仅要求作者要有使用文字的口头或笔头能力,还要有观察和捕捉生活的敏感,用提炼的语言来及时诠释这种敏感,诗便喷涌而出了。张惠玲也有这个特点,譬如她参观巴陵扇社吟的 “一风趁手扇先行,赏月裁云饰洞庭。鹤点涟漪雕翡翠,开屏演译古城新。” ,就让在场的人佩服不已。
主题扣得准。吟诗必须立意要新,扣题要准,否则就是个“烂三货”, 不值得一看。像春行“信游安步披烟纱,羽扇纶巾数桑麻。满耳清音满川绿,半卷墨香半杯茶。” 这首诗就不一样,紧扣了春的主题。作者外出春游,虽然遍地是绿草成茵、气温宜人,但她依然勿忘三月的天是女人的脸,说变就变的特点。所以,她带足衣服,备好文房四宝。如确实碰到这种糟糕的天气,也只有闭门不出,喝茶吟诗了。
诗的寓意深。像走莽山:“驱车探幽雾云深,洁雨醉园挤快门。留影惜春添故事,满山均是护花人。” 这首诗的寓意就很深,给人想象的空间很大。如:探幽、挤快门、添故事、护花人这些词就很能说明问题。探幽说明莽山面积大,有典故的地点或原始森林多;挤快门为什么不用按快门呢?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人多,连安然留影的机会都没有;护花人一词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更大,说明莽山山高坡陡、路窄险要,相互关照,相互帮扶,特别是壮年关照老人,男人关照女人的场景比比皆是,真是雷锋精神人人学,护花英雄个个争呀!
韵脚把握好。现在很多作者认为,我不是写格律诗,不需要隔句或连句押韵,但他没有想到,一首诗如果不押韵还有诗的味道吗?像炒菜放鸡精一样,没有放鸡精的菜,吃起来肯定不香不鲜。张惠玲写的诗,在这个问题上把握得好,让人读后感觉朗朗上口,易记好背;有品味,有乐感、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