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麟的少年时期,随其父母在安徽度过。道光二十二年(1832)春,彭玉麟跟随父母回到祖籍地渣江,并在之后入读衡阳最好的学府——石鼓书院。
当时,彭玉麟家很穷,没有经济来源的他,经常吃不上饭,但他丝毫不把穷困放在眼里,并以颜回自喻,泰然自若。
为了赚钱弥补家用,彭玉麟后来加入了一支衡阳当地的绿营骑兵部队,从此与军队结缘。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彭玉麟随军镇压湘南李沅发农民起义,其军事才能开始得以展现。
咸丰三年(1853年)冬,湘军统帅曾国藩准备着手建立水师,以对抗太平天国水军。当他得知彭玉麟智勇超群,熟读《公瑾水战法》,水性又好的时候,便将其提拔为营官。彭玉麟从此与水师结缘。
此后,彭玉麟随湘军水师,征战湘潭、岳州、湖口、枞阳、九洑洲、东坝等地,屡立战功,逐渐成为与杨岳斌齐名的湘军水师统帅。期间,他参与制定湘军水师营制。
彭玉麟虽是书生,但作战以勇敢著称。湘军水师创立之初,士兵们想方设法躲避炮弹,结果发现种种方法都不实用。于是,彭玉麟和杨岳斌带头提倡勇敢,主张不要任何遮拦,冒着炮火冲锋。这就大大地提高了湘军水师的战斗力,使其成为了真正的钢铁之师。
投笔从戎,作战勇猛
彭玉麟(1816年-1890年),字雪琴,号退省庵主人、吟香外史,祖籍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阳县(今衡阳市衡阳县渣江)。清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书画家,人称雪帅。 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中兴四大名臣,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封一等轻车都尉。
中国近代海军的奠基人之一
这个人,人品不怎么好,过分追求功名利禄,并不完全符合曾国藩的选将标准。真正完全符合曾国藩选将标准的,有且只有彭玉麟一人。
曾国藩非常喜欢彭玉麟刚强的一面。他认为,刚强是名将必备的性格特征。事实证明,一个人只要刚强,就能抵挡住各种诱惑,并克制住欲望,从而走向成功。
彭玉麟的刚强集中体现在他的“三不”原则中。彭玉麟刚刚参加湘军的时候,曾许下“不要官,不要钱,不要命”的“三不”誓言。在后来的人生岁月中,彭玉麟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誓言。
第一,不要命。彭玉麟应曾国藩之请组建湘军水师,刚开始他们试过很多办法来保护士兵,发现作用都不大。于是,彭玉麟干脆决定不要任何遮蔽,每次打仗他都率船冒着炮火冲在最前面。速度越快,敌人的炮火越没有用武之地。湘军水师有了这样的拼命三郎,水师上下形成了一种崇尚勇敢的风气。
第二,不要官。彭玉麟曾多次辞去官职,是历史上有名的辞职专业户。在一个崇尚官本位的国度,在“三年清政府,十万雪花银”的晚清,彭玉麟能做到不要官,实在是难能可贵。
彭玉麟最早的一次辞职是在1850年。当时,他在绿营军中效力,参与镇压李沅发起义。清廷赏给他蓝翎顶戴,并任命他为训导。彭玉麟既不要顶戴,也不要官职。
1861年,清廷任命彭玉麟为安徽巡抚,并命他迅速带兵北上,消灭苗沛霖反叛势力。彭玉麟以不擅长陆战为由,加以拒绝。
1865年,清廷又任命彭玉麟代理漕运总督。漕运总督是一个肥缺,油水很多,对于这一极具诱惑力的职位,彭玉麟依旧选择辞去。
1872年,彭玉麟入京参加同治帝大婚典礼。在此期间,清廷任命他为兵部右侍郎。彭玉麟无意留京,再次选择辞去官职。
1881年,清廷任命彭玉麟代理两江总督并兼南洋通商大臣。两江总督在疆臣中的地位,仅次于直隶总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然而彭玉麟依旧不感兴趣,最终选择辞去。
1883年,清廷任命彭玉麟为兵部尚书。彭玉麟再次准备辞去。当时,法国加紧侵略越南,西南边境危急。清廷命彭玉麟以兵部尚书的身份帮办两广军务,彭玉麟这才以国事为重,不再计较辞官与否,毅然南下。
中法战争结束后,彭玉麟多次请求辞去兵部尚书。直到去世前两年,彭玉麟才最终如愿以偿,成为一名无官一身轻的普通草民。
第三,不要钱。彭玉麟崇俭朴,偶微服出,状如村夫子。巡阅长江时,每赴营官处,营官急将厅事陈设之古玩及华焕之铺陈,一律撤去,始敢迎入。有个副将以千金购了一只玉钟,听闻他来了,捧起就跑,不小心砰然坠地。恰好被彭玉麟看到,微笑道:“惜哉!”副将悚服,不敢仰视。他曾经到友人家吃饭,“见珍馔,辄蹙额,终席不下箸,惟嗜辣椒豆腐。”有人到彭玉麟在西湖的“退省庵”拜谒,看到他穿的是茧绸袍,加羊毛外褂,已经有了几条裂缝,冠缨都变成了黄色。室内除了笔砚外,“惟竹簏二事”。吃饭时,只有菜园里的蔬菜数种,中间置肉一盘而已。彭玉麟为官三十年,所得养廉银数目可观,然而,他却将这笔钱记在公家账上,自己从不私用。同治六年(1867年),他要曾国藩代奏,不要因为他捐献养廉银而额外赏赐其子女。
本版内容参考书籍《晚清强人彭玉麟》(作者:廖正华)等
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湘军水师改制为长江水师。当时,杨岳斌调任陕甘总督,曾国藩受命主持剿捻大计,故而彭玉麟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长江水师的唯一统帅。
后来,他与曾国藩一起,制定了长江水师营制。之后的中国海军,在营制上大都参照长江水师。这是我们说彭玉麟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奠基人之一的重要原因。
曾国藩死后,彭玉麟奉命每年巡视长江水师一次。他第一次巡阅长江,就将提督黄翼升撤掉,并弹劾了两百多位水师官员。此后,他每次巡阅,都要弹劾掉一批官员。长江水师在他的整治下,秩序井然,这为后来的中国海军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彭玉麟巡阅期间,不仅弹劾水师官员,还惩治长江两岸的土豪劣绅。李鸿章的堂侄子李秋升,就是被彭玉麟查处后,亲自斩杀的。彭玉麟的这种不避权贵,斩杀贪腐的精神,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赞誉,人们将他比作宋代的大清官包拯“包青天”,称他为“彭青天”。
抵御侵略,主张武力对抗
19世纪70年代,中国海疆逐渐多事。和左宗棠一样,对于列强的侵略,彭玉麟主张坚决以武力对抗。
光绪初年,日本和沙俄都曾扬言沿长江西上,攻打南京。彭玉麟主持长江防务,巩固沿江炮台,成功地令侵略者知难而退。
光绪九年(1883年),法国侵略者在中越边境生事,清政府命时任兵部尚书的彭玉麟前往主持两广防务。彭玉麟当时已年近古稀,他不顾身体虚弱,毅然奔往广东布防。后来,他又亲自前往海南岛,布置当地的海防。大家都知道率军取得镇南关大捷的是冯子材,却不知在后面遥控冯子材的,正是彭玉麟!他在此战中的重要贡献,不容抹杀。
在晚清的海防大讨论中,彭玉麟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他主张“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反对出海浪战。在购买大型铁甲舰的事情上,起初他和左宗棠意见一致,反对李鸿章购舰,主张节约资本,购买轻巧灵便的小轮船,防守海口。经历中法战争后,他的海防思想发生重大转变。此时的他认为,没有大型铁甲舰,中国将无法防守台湾、海南岛这些孤悬大陆之外的战略要地。于是,他转而支持购买大型舰艇。但从他给郑观应《盛世危言》所写的序看来,他已意识到坚船利炮不能救中国,中国的出路在于政治上的革新。可惜,由于时代的限制,他的思想没能更进一步。
光绪十六年(1890),一代名将彭玉麟病逝于衡阳退省庵,终年七十五岁。他为中国海军所做出的贡献,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三不”名将,一身清廉
在曾国藩的麾下将领中,曾国藩最欣赏的当属彭玉麟和李鸿章。曾国藩曾说过这样的话:“若论天下英雄,当属彭玉麟、李鸿章。”可见,在曾国藩的心目中,彭玉麟与李鸿章的地位,是远远高出其他一般将领的。然而,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