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兆盛
在柴火还没被电与煤气取代之前,老家一带,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用来做饭、烤火的火塘。
火塘通常设在厨房尽头靠墙处,四四方方,四周都用砖块围砌,一面紧挨着墙壁,另三面边上摆着凳椅。至于火塘的大小,则由各家视厨房面积宽窄而定。
火塘中间立着一个约一尺高的圆形铁三脚架,是烹饪或烧水时用来放置锅具的。柴火在三脚架下燃烧时,火苗呼呼往上蹿,火光四射,整个火塘都散发着腾腾热浪。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家人生活拮据,冬天了,身上仍穿得很单薄,大人小孩一旦得空,便都拢到火塘边烤火取暖。可以说,严寒的冬日,火塘是家里最温暖的地方,而冬夜则是家人们团聚在火塘边最多的时候。晚饭后,一家人团团围坐在火塘边,一边烤火,一边聊天,打发着冬夜漫长的时光。
我们这些小孩儿生性好耍贪玩,但在外面玩够了,还是得乖乖地回到家里的火塘边。冬夜里,我们几兄妹最喜欢缠着奶奶讲故事。
燃烧着柴火的火塘,也是煨烤美食的好地方。这些年流行的围炉煮茶,或许风雅,但小时候的冬日火塘美食,更为乡土。
把红薯埋入厚厚的、闪烁着火星的柴灰里,用不了多久就会煨熟。拿火钳夹出来,拍去火灰,剥掉薯皮,便可大快朵颐。诱人的薯香味,远远都就会闻到。入冬后,新打的红薯粉特别筋道,嘴馋的我们时不时拿些粉条插入火塘里煨烤。圆圆的粉条在灰里受热后迅速膨胀,变成一根粗壮的白白的棒棒,吃起来,松脆爽口,香气四溢。
后来乡间可以养猪了,每年杀年猪那天,是我们小孩儿最快乐的日子,不仅能饱餐一顿杀猪饭,还能吃到香喷喷的烤猪肝。年猪宰杀后一开膛,大人们便切下巴掌大的一块猪肝,在猪肝的两面划一些刀痕,再均匀地抹上盐,让我们这些贪吃的小馋猫拿去火塘烘烤。我们用火钳扒出一些红光熠熠的柴火炭,再将火钳微微张开,放上猪肝,架在火炭上烘烤。烤好一面后,再翻过来烤另一面。望着烤得滋滋冒热气的猪肝,嗅着阵阵扑鼻而来的猪肝香,我们垂涎欲滴……
火塘里烤糍粑,也是一种极美的享受。采用的也是烤猪肝那个做法,将糍粑放在火钳上,两面逐一烘烤。待烤到微微焦黄时,糍粑已是弹性十足,散发出的醇香格外诱人。咬一口,软糯弹牙,唇齿留香,回味绵长。
老家的火塘,是一个充满温暖和温馨的港湾。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火塘渐行渐远了,但它留在我心里美好的记忆,久久不会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