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仪
记忆似乎有些久远,但我最初接触到慈善应是上小学时。那个时候,总会有一些助学项目,或是某个同学重病,学校都会组织大家进行捐款。遇到这种情况,爸妈总是会十分乐意用金钱“资助”我去完成。有时在路边遇到乞讨的老人,爸妈也会把钱交到我手中让我递给他们。那时,其实我也并不是很明白,所谓捐款到底为何意,老师和爸妈口中所说的“爱心”“善良”,也只是似懂非懂。但唯一能确定的是,每每收到一声“谢谢”后,能维持一整天的快乐心情。在那个懵懵懂懂的年纪,我在爸妈的引导下去帮助他人,也算是我的慈善初启蒙了。
对慈善开始有较多理解是八岁那年,我人生经历了一个比较大的转折点——突发重病的我全身瘫痪、卧床不起。
ICU的日子十分无趣,身上插满了管子,脖子以下所有部位都无法动弹。没有家人的陪伴,房间里刺眼的光亮以及病人不间断的哭闹声,令我连一个踏实的觉都没有。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护士姐姐在难得歇息的时间里陪我聊天、说笑,我那离死神最近的艰苦日子好像也不是那么难熬了。
学校再一次组织了捐款,与以往不同的,我从施助者变成了受助者。爸爸的单位、妈妈的公司、身边的亲朋好友、熟悉的、不熟悉的、认识的、不认识的,他们捐助、看望、安慰、鼓励……雪中送炭,雨中送伞,这应是我第一次真真切切感受到慈善与捐助的意义。
后来,我返校继续读书。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募捐活动,这好像和以前一样,但又明显不一样了。我没再去寻求父母额外的“资助”,而是从自己的零花钱中拿出一部分进行捐献。并且,我每个月会固定给支付宝中的公益项目捐钱。平常玩手机无意刷到募捐信息,也会根据自身情况去进行捐赠。“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为别人撑把伞。”我清楚地明白,我是真心希望他们好。
这么多年的生活,我都需要依靠拐杖或他人的搀扶才能勉强活动。残疾人的身份给我带来了诸多不便,但也更能深刻感受到周围世界的善意。也是这样一份特别的经历,让我明白慈善才不是简单的捐款。
走在路边时,总会有路人上前关心我是否需要帮助;上公交车无座位时,也永远会有陌生人主动让座;在学校时,同学们会在课间牵我去操场散步、会在提前放学时送我回家、会不带丝毫的嫌弃邀我一同去郊游……他们不求任何回报,只是单纯地、发自内心地想要去帮助他人。也不知是在何时,就如“子弹正中眉心”,幼时的慈善教育在此刻完成了闭环。我突然明白,其实,这才是真正的慈善——源于本真的善良,因为强烈的共情,愿对那些处在困难中的人们施以援手,可以是金钱或物资上的给予,还是心灵及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
慈善不仅是行善,心善才是关键!它意味着真正的理解、真正的尊重,是慈善方面的“知行合一”。“心有慈,行必善”,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句话。我想,用它来揭示慈善文化的内涵,是再合适不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