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芳
《相公堡》,是衡阳一部地域文学作品集。本文集分为散文、新诗、诗联三个板块,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相市乡的人文地理与乡村变化,是感知衡南相市、了解洛夫故里的珍贵文学资料。每一篇(首、副),都是作家们扎根于相公堡的泥土和草木香之中,着墨于乡间的村落和阡陌之上,用从容平和的笔调,把相公堡醇厚的人文历史、淳朴民风等一一呈现。
相公堡是一个古地名,今名相市乡,是衡阳市衡南县迄今唯一的建制乡。自古以来习称相公堡,因境内建有纪念蜀汉丞相诸葛孔明的“相公祠”,后人在此开墟场建集市而得名“相市”。
《耒水河畔的千年弦歌》《耒水流过相公堡》,作者以虔诚的姿态伫立在耒水边,字里行间满溢出对这条自东南方向流经,再北入湘江的支流的一种敬畏和仰望。自然的耒水,历史的耒水,人文的耒水,山在日夜得青,水在日夜得流,时代风云在日夜得变,耒水也永无止境向浩荡的湘江汇集。像一块宝石镶嵌在湘南大地上的耒水河,千百年来辉映着远近的山川,滋润着连绵的沃野,养育着河畔的儿女,理所当然,它得到儿女们的呵护、崇敬、歌咏。耒水里既洒满文人墨客的辞赋风雅,也装满朗朗乾坤的市井百态。
“野菊花开满乡关/又是一年秋季/小小的香兀自弥漫/晌午的阳光斜照着阁楼/慵懒而温润/七十年前的燕子山也是这个样子/远山苍翠,田野静穆/炊烟总在梦里战栗/仿佛母亲的呼唤/归乡的路那么长,那么薄/近在咫尺,远在天涯”。这是诗人陈群洲陪洛夫先生在秋天里回到故乡时写的一首诗。回溯洛夫的人生履历,从故乡出发,在外旅居60余年,无论身份如何转换,始终不变的,是炽热的桑梓情怀。从“七十年前的燕子山也是这个样子”的回忆到“炊烟总在梦里战栗仿佛母亲的呼唤”的重回故里,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乡情终能抵过时光苍苍,供人暖暖一笑。正是因为有了这份对故土对乡亲深沉的爱恋作为铺垫,洛夫20多年来八次回到故乡衡阳。长久以来,那份镌刻在心上的乡愁总是让人酸楚而甜蜜。就像我们一次次走在回乡的路上,又一次次蒲公英似地散落天涯,这归去来兮中黯淡了多少乡音,发酵了多少乡愁?“这乡音/就是我守护了一辈子的胎记”,所以,我们踏尘世沧桑之海,但觉乡音袅袅,无言即是千言;乡愁绵绵,一缕深似万重。
相市地域文化历时千百年,有丰厚的文化积淀。《相公堡》以地域历史为主线,以景物为载体,以人物为表象,精选和汇编相市掌故、古今英贤、文化艺术等,诸家作品,内容广博,风格各异,雅俗共赏。书中还穿插了大美相市、洛夫故居、耒水夕照、宝塔流金、相市烧饼等图片,既为我们传承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提供了办法,也为招商引资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便利,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公堡,是一部奔涌流动的历史。相市儿女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共同创造和形成了耒水河畔灿烂的人文历史。一代又一代相市人栖居在相公堡这方热土,播撒汗水,美化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公堡》应该是一代代相市人火热生活凝成的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