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放
2021年师范专业火出了圈。据报道,在一些省份,部属师范院校的专业组投档线飙升,有的大学录取线已经接近北大、清华,非部属师范院校也水涨船高。而且,近年来随着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显著提高,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待遇备受认可,成了人们眼中有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的工作。
根据中国教育科学院的数据,2018年高考成绩在本省份前30%的考生,选择师范类专业的比例为18.3%,2019年这一数字提高到了33.4%。可以说,无论从报考师范院校人数连年增加,还是师范专业备受推崇等现象来看,“师范热”已成趋势。而如何将热度保持下去,规避相关专业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用足政策提供的利好,完善相关政策,让“师范热”持续升温,无疑是共同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师范热”未必等于“教师热”。就是说,报考师范类院校的学生毕业后,未必都去当老师了。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每年有60多万名师范生毕业,但基础教育领域对师资的需求却只有25万,仅30%的师范院校毕业生进入基础教育领域从教。此外,中小学校每年招收的教师中有四分之一来自综合性大学。可见,“师范热”并没有完全转化为“教师热”。
我国的师范教育,如今已焕然一新,这既与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要不断提升有关,更与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密不可分。但必须警觉的是,师范院校的“去师范化”还很严重。哪怕是师范类院校,师范类学生招生人数也只占20%—30%,其余专业都与“师范”无关。由此说明,把“师范热”转化为“教师热”,尚需付出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