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建雄
日子不慌不忙,生活百滋百味。读书学习这件事,在我们每个人心中也是有味道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越积越宽广,个人接纳能力或强或弱、或快或缓,一起的同学之间就渐渐有了差距。读书学习,归根到底是学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其味道慢慢化于人心,因人而异。
为人之道、生活之道在所有书本里都是死的,即便是圣贤们流传下来的“诗云”“某某曰”,如果不结合个人实际,不把他们的人生哲学化为我们人生的指导,那就是典型的读死书,正如“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中有人生百态,我们挑选有益于自己的作为学习对象,有用知识便会有货真价实的感觉。以书中贤者圣人的为人之道、生活之道,来衡量我们今天的为人和生活方式,虽然不求完全匹敌,但至少可以帮助我们改进或提升。我们通过读书,心界宽了,世界自然就广了,多读书、读好书的意念就更加浓厚。
现如今,人们喜欢电子刊物,一小方电子屏,触碰之间即可阅尽天下书,览尽天下事。一时之下,现代与传统两种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十分明显。有些人,一面为纸质书籍的慢慢退市而鸣不平,一面又抱着电子屏形影不离。其实,无论是读纸质书,还是看电子簿,其本质是读。你读的是名著,看的是美文,而不是躺平刷抖音、看搞笑搞怪段子,把知识读进大脑这个出发点要是没有变,那形式就显然不是那么重要。不得不说,现代互联网充斥着许多荒唐、无聊,博人眼球的信息,如果沉浸其中,人的一天就做不了多少正经事。
少时跟随老师练习书法时,恩师曾要求我将一句古训用正楷习字一百回,那便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十四个字。现在回想起来,恩师对我真是良苦用心。从字面来看,求知是一件很辛苦很漫长的事,但其实真正的“治学”是一个“苦在身、甜在心”的过程。“苦作舟”的为学方式其实只是治学第一个层面,或者准确地说是为学的浅层含义。一个人,只有将学问做到心里,让自己的心界像所学的知识一样延展时,才是真正地掌握了治学之道。“勤为径”,就是告诉我们不要把学问求知之事看得那么沉重,勤奋付出,勤于巧记,勤耕细研,学到知识本领这件事就会事半功倍。
学海无涯,求知有味。人生每个阶段,岁月每寸光阴,求新、求变、求上,会是永不落伍的生命意义。你每天走过的路,看过的世界,经历过的故事,最终都会成为你的人生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