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敏飞
又到了高考志愿填报季,如往年一样,热门专业建议、避坑指南等充斥网络。比如,“生化环材四大坑,最惨当属地海农”;再如,“小语种费力不讨好,半夜背法条要人命”。对此,武汉大学邓红兵教授公开发文,为所谓的“天坑”专业正名,呼吁“高等教育不是教我们谋生,而是教我们创造生活。”
毕业季来了,无论是互联网上还是现实生活中,各种“爹味”“妈味”建议甚为喧嚣。什么专业不能选,什么专业很“坑”,什么专业累死人不偿命,什么专业性价比太低……不少人都以“过来人”的身份指指点点,不少专业都沦为“天坑”专业。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灵魂”,缘于此,一些“天坑”专业的导师,也未能招到足额的学生。这样的现实,负面影响不小,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个无需重申的常识是,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天坑”专业,只有真正意义上“坑人”的人。一些专业如今看似冷门,看似收入不甚理想,但风水轮流转的道理,还是非常适用的。更何况,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往往也会因为人才的过度集中而导致竞争激烈,很多人因此不得不被迫转型。置于这般现实语境下,我们便大抵可知,在专业选择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这应该成为社会共识。
近日热播的短片《成为》,其就通过10位来自不同专业的年轻人来讲述一些自信的选择:世界需要纸和笔,也需要手术刀和麻醉针。需要螺丝钉,也需要螺蛳粉……世界需要热门专业,也需要冷门专业。只有把选择权交给孩子,鼓励他们坚持自己的坚持,喜爱自己的喜爱,那才是一个“人生无悔”的选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