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面十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1年05月31日 星期一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应急救生技能,期待更多人掌握

  ■崔文佳

  近日,一乘客在北京西站地铁站内突然倒地、意识不清,地铁工作人员立即为其做胸外按压,并把自动体外除颤仪(AED)连接到位。此后,火速赶到的急救人员通过两次使用AED,终于把这位乘客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很多网友为北京地铁点赞,感慨“AED立功了!”

  医学上有“黄金4分钟”的说法,指的是一个人出现呼吸衰竭、心脏骤停等猝死症状后,4分钟内通过急救措施可最大程度挽救生命。一旦超过10分钟,脑细胞大量死亡,救回来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上述乘客的经历显然是不幸中的万幸。而这份幸运,得益于北京正在推进的急救设施建设。

  有设备,会使用,关键时刻救人命。生动案例证明了相关工作的重大意义,也倒逼我们举一反三:城市中还有多少公共场所没有“救命神器”?即便“神器”在手,有多少人会用敢用?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4.4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平均每天约1500人。这意味着,生死瞬间并不罕见。相较于舍得投入即可普及的机器设备,一个更长远更现实的问题在于,如何提高大众的急救能力和出手意愿。去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教育部发布通知,提出将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相关法律明确,“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些无疑是良好开端,但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相比,目前急救知识的宣传力度和普及程度明显还不够。

  同时,生活中的危急状况又何止心源性猝死一种?烧伤烫伤、异物卡喉、溺水触电、失温中暑等,随时可能发生在每个人的身边。这个意义上,大多数人都应当掌握基本的应急救护技能。在这方面,学校是重要抓手,也需要治理者继续推动。让更多人该出手时能出手,会救人、敢救人,切实关乎大家的安全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世 相 浅 见
对“小学生美妆博主”该亮红灯
论文查重乱象频出,亟待监管
好的博物馆应是什么样?
应急救生技能,期待更多人掌握
衡阳晚报版面十三A13应急救生技能,期待更多人掌握 2021-05-31 2 2021年05月3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