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星盛
日前,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博物馆队伍建设,推动特色发展,到2035年基本建成博物馆强国。
从1905年张謇创办的南通博物院算起,中国近现代公共博物馆发展历史已近120年。博物馆在展示方式上,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逐步成为保护文化遗产、夯实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在传播形式上,逐渐成为传播中华文化、弘扬文化自信的大课堂。
在新时代,博物馆教育应当进一步融入大中小学课程体系。博物馆中陈列的文物本身具有艺术性、多元性、生动性等诸多特质,可以有效提升历史教育的亲和力、感召力、创新力,使学生在馆舍参观、遗址行走、考古体验中,增强探索历史、触摸文化、传承文明的参与感和主动性。
而且,博物馆应当更好发挥在革命文化、红色文化教育与传承中的作用。应该利用好革命博物馆的 “红色基因库”资源,进而引导当代青年在理论和实践中全面了解国情,坚定理想信念。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博物馆教育应当在通俗性和严肃性中做好平衡。如今很多博物馆以新媒体技术拓展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模式,凝聚青年群体,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应该看到,个别地方的传播策划片面追求眼球效应,如以“盗墓”为噱头宣传考古遗址,以“野史”为噱头“重构”地方文化。这严重背离了博物馆教育的道德准则和学术准则,需要社会大众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引导、共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