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9日通报,5月8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2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上海6例,广东5例,宁夏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12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832人,重症病例与前一日持平。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275例(其中重症病例1例),现有疑似病例1例。累计确诊病例5760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5485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5月8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300例(其中重症病例1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85822例,累计死亡病例463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90758例,现有疑似病例1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010948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5214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0例(均为境外输入);当日转为确诊病例1例(为境外输入);当日解除医学观察14例(均为境外输入);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308例(境外输入301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13038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11806例(出院11486例,死亡210例),澳门特别行政区49例(出院49例),台湾地区1183例(出院1082例,死亡12例)。
1.世卫组织驻华代表
高度评价中国疫苗
世界卫生组织7日宣布,由中国医药集团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正式通过世卫组织紧急使用认证,成为第6种获得世卫组织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验证的新冠病毒疫苗。这为世界尽早控制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有力武器。对此,世卫组织驻华代表高力认为:这是一项里程碑式的成就。
“我们期待着未来更多中国生产的疫苗、且不仅仅是新冠病毒疫苗,都得到这样的认可。”高力表示,这标志着中国以其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以及为全球卫生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承诺,在全球公共卫生产品供应中的作用翻开了新的篇章。
在高力看来,备受期待的世卫组织紧急使用认证向国内外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中国的疫苗的质量有保证,使用安全,符合世卫组织的功效要求,并将成为抗击全球大流行疫情的重要工具。
数据显示,截至5月1日全球接种的新冠病毒疫苗累计已超过10亿剂。然而,大多数都发生在高收入国家,广大中低收入国家仍面临着疫苗短缺的困扰。
除了一款疫苗通过世卫组织紧急使用认证,中国目前还有多个新冠病毒疫苗处于研发后期。“今天的里程碑式的成就将会激励其他生产商追随其步伐,为全球疫苗库添砖加瓦,也将激励中国为全球疫苗供应和疫苗公平作出更大的贡献。”高力说。
2.全国新冠疫苗加速接种
全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累计超过3亿剂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8日通报,截至2021年5月7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0822.6万剂次,我国正向构筑坚实免疫屏障的目标加速迈进。
当前,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超过1.5亿例,多个国家出现爆发式增长,亚洲成为国际疫情的新热点和重灾区。我国部分城市检测到印度变异毒株,外防输入压力加大。疫情防控呈现长期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接种疫苗构筑国内免疫屏障容不得半点迟疑。
为此,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近日印发《关于做好“五一”假期旅游出行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新冠病毒疫苗跨地区接种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做出“五一”假期疫苗接种不断档、跨地区根据接种凭证续种疫苗系列部署,强化精细化管理,加快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
疫苗企业全力挖潜增产,加快产出供应,强化质量安全保障;对执行疫苗货物运输任务的车辆实行免费、不停车、优先快捷通行政策;疫苗接种点提高信息化水平,配备急救急诊人员、急救设备药品、120救护车、医院救治绿色通道,提供便捷、完善的接种服务;科学确定前后两剂次接种安排,做好异常反应监测处置,确保接种安全……细致周到的政策安排,为人们安心接种筑起坚强后盾。
3.个人防护同样不可松懈
在全国各地,越来越多人以实际行动支持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不少高龄老人也加入了接种队伍。记者从北京市有关部门了解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北京市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人群中,60岁及以上的有167.5万人,90岁以上的达两千多人,年龄最大的超过了100岁。
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新冠肺炎疫情最有效的方法,但个人防护同样不可松懈。
中国疾控中心近日提示,目前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疫苗接种率仍然较低,短期内不会形成免疫屏障,因此,个人仍需做好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注意个人卫生等自我防护措施。
“虽然疫苗让大家看到了希望,但控制疫情还将任重道远。”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说,要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每个人都要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这样才能继续维持好良好的形势。
4.新生小牛能为新冠疫苗做什么?
一头新生小牛被提取血清后,能为新冠灭活疫苗做什么?记者从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的西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研究中心找到了答案。
西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研究中心教授马忠仁介绍,动物血清是病毒类细胞基质疫苗生产的关键原辅材料。病毒需要在动物细胞内生长增殖,这就需要用血清培养细胞,再用培养的细胞增殖病毒,最后通过下游各种工艺生产出疫苗。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国紧急研制新冠疫苗,需要大量优质动物血清。凭借丰富的动物血清产业化技术储备和原料保障,西北民族大学及所属企业兰州民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脱颖而出。
马忠仁介绍,疫情防控之初,在他们的技术支持下,兰州民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紧急供应高质量疫苗生产专用血清1万升,依据订单储备2万升,为我国新冠灭活疫苗研发、疫苗生产上市提供了保障。“截至目前,我们提供的优质牛血清有效保障了全国新冠灭活疫苗生产所需用量。”他说。
“在专家指导下,我们通过严格的工艺生产出优质牛血清,将优质牛血清提供给新冠灭活疫苗生产企业。”兰州民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质检部经理马桂兰说。
跨地区接种疫苗
如何稳妥“交棒”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平稳,经济持续复苏,各地人员流动频繁,部分民众面临跨地区接种新冠疫苗的问题。接种第一针后,可以异地接种第二针吗?跨地区接种疫苗如何稳妥“交棒”?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做好新冠病毒疫苗跨地区接种工作的通知》,作出相关部署。
建议使用同一疫苗产品完成接种
通知明确,现阶段建议用同一个疫苗产品完成接种。无法用同一个疫苗产品完成接种时,可采用其他企业生产的相同种类疫苗产品完成接种。如果无法提供相同种类疫苗,导致不能完成续种,要在具备条件后,尽早完成相应剂次的补种。
记者了解到,通常,灭活疫苗需多次接种才能达到较好的免疫效果。根据临床试验数据,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第1剂次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部分免疫应答,第2剂次接种后能够产生较好的免疫效果。
根据《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新冠病毒灭活疫苗2剂之间的接种间隔建议大于等于3周,第2剂在8周内尽早完成接种。重组新冠病毒疫苗(CHO细胞)需接种3剂,相邻2剂之间的接种间隔建议大于等于4周,第2剂尽量在接种第1剂次后8周内完成,第3剂尽量在接种第1剂次后6个月内完成。
保障跨地区接种 杜绝户籍“一刀切”
接种第一针后,如何跨地区进行后续接种?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通知中要求,负责首剂接种的接种单位要及时记录群众的接种相关信息,并在接种完成后为群众提供预防接种凭证,确保相关信息记录完整。群众需要跨地区接种的,根据受种者提供的纸质或健康码等接种凭证,续种相同种类的疫苗,并在接种凭证上登记相应剂次的接种信息。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强调,要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坚决杜绝接种服务按照户籍“一刀切”的情况。
据了解,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已印发预防接种凭证参考格式,供各省区市使用。
信息互联互通 确保跨地区接种稳妥“交棒”
打通信息“屏障”,才能确保跨地区接种稳妥“交棒”。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要求,要尽快研究将接种信息纳入健康码管理,力争实现新冠病毒疫苗跨省份和省内跨地市接种的全程信息互联互通。
各地应当充分利用省级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和接种单位信息系统,确保如实记录并及时准确地向疫苗电子追溯平台和国家免疫规划信息系统报告疫苗流通、接种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等相关信息。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通知中表示,各地要认真抓好新冠病毒疫苗跨区域接种,积极协调辖区内接种单位。按照知情、同意、自愿的原则为辖区内居民接种或续种新冠病毒疫苗,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综合新华社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