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点评 阳 城
1.小小作业本,难倒孩子和家长,引起了教育部的重视。在4月25日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介绍了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相关内容。该通知针对学生的“作业困局”,提出包括不给家长布置作业等“十条要求”,引发家长共鸣。
点评:留什么样的作业给学生,事关教育大生态,关系孩子未来,各方都应尽职尽责。老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加强作业指导、认真批改反馈作业乃职责所系,同时应对书面作业总量严加控制;教育部门应加强督促指导、健全管理机制,规范校内作业,严禁校外培训作业;家长要负起监督检查责任,与学校教育形成良性互补。现在政策出台了,老师布置作业的方式将发生改变。期待这一改变能为破解“作业困局”,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起到推动作用。
2.点外卖时,想领一张外卖券,发现完成借款才可领取;打车时,想领张优惠券,结果需要授信贷款;想在文档里码点字,不小心点进了借钱页面……现在几乎打开手机上任意一个App,基本都能看到借款入口。据某咨询机构金融板块负责人去年的统计结果显示,“排名前100的流量巨头,70%都开始了金融变现。”App热衷放贷,正是为了流量变现。
点评:App对消费金融一哄而上,用户不胜其扰,影响用户体验,还可能让他们掉进消费金融的“坑”中难以自拔。同时,这也导致行业无序发展,带来了不少隐患,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对此,亟待相关部门对消费金融予以引导与规范,加强监管。消费者面对这些消费信贷,也要理性消费。只有规范发展,给网络借贷戴好“紧箍”,让抢着放贷的App懂规矩、守规则,避免消费金融、网络借贷被“过度透支”,才能规避各种金融风险,保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看病、开方、买药,这是看病问诊的正常流程,但你听过“对药下症”的逆向“神操作”吗?据报道,通过互联网医疗平台购药后发现多家平台流程均是先选购药品,后根据药品配处方,且审核走过场,连用11岁的儿童身份也能轻松买到麻醉类药品。
点评:在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的同时,更有必要健全监管执法机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震慑力度,方能确保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行稳致远。所以,监管执法部门当创新监管举措,对行业乱象坚决遏制。据统计,在我国去年的互联网医疗市场中,互联网月活用户规模超过5400万,“互联网+”医疗正逐步改变现有的医疗服务模式和传统医疗格局。所以,我们也应该做好相关知识普及,使公众认识到科学购药服药重要性。当然,加强对互联网医疗行业的监管,才是对行业健康发展最好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