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楚建
最近,小说《活着》又火了。余华说要感谢一代又一代的语文老师,跟自己的学生说要必读《活着》。谁活着都不容易,可有的人的活着,却激发出生命的光辉。
双目失明的贺湘志今年69岁,衡南县冠市镇冠市村22组人。 贺湘志一岁多时因病导致双目失明。“屋漏偏逢连夜雨”,贺湘志二岁时他母亲生下哑巴弟弟,过了三年又生下“独眼”妹妹。不久母亲因病去世。这一连串的打击让贺湘志的父亲一夜间白了头发。
苦难没有击垮这个家庭。随着年龄增长,贺湘志的同伴先后都背上书包走进了学堂。头脑灵活的他也渴望读书,跟着同伴走进了学校。眼前的他,让老师又惊讶眼中又透出几分同情,却也是无能为力,当听到老师一次次的叹息,他心中泛起一阵阵酸楚疼痛到了心底。但他还是渴望知识,常来到学校站在窗外当“旁听生”。
那是一个冬天的上午,他父亲突然发现贺湘志不在家,立即放下手中活儿找遍了他可能玩耍的各个角落,仍然不见他的踪影。后来在村里小学窗户下找到了他。
父亲强忍内心的痛楚,来到他身边喊他回家,贺湘志不为所动,最后父亲连哄带拽把贺湘志请回了家。那晚,贺湘志一夜无眠,他不想忍受着孤独和寂寥,更不想只能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既然没有光芒读不了书,那就用一双手一双脚创造“光芒”,撞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光芒”世界。
做人,不必万丈光芒,但一定要活出个人样。可对于双目失明的残疾人来说,谈何容易?
开始时,与众不同的贺湘志从自强自立做起,每天在家里小心翼翼地边摸索边“摸黑”做事,但还是磕磕碰碰,经常碰得鼻青脸肿,感觉快活不下去了。但想起父亲早出晚归忙农活的情景,他又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慢慢地在“黑暗”中学会了洗衣煮饭、扫地担水、照顾弟妹…… “包揽”了家里所有家务活。久而久之他不局限于家务活了,觉得只有走出家门才会拥有更宽广的“光芒”世界。于是,他缠着父亲每天牵着他走出家门,走进田间地头,窸窸窣窣在自留地里、稻田里摸索着除草、施肥、浇水、杀虫。后来,他不忍心让父亲就这样每天牵着自己,于是凭着记忆沿着父亲的路跌跌撞撞“摸黑”行走。摔倒了爬起来继续“摸黑”,撞树了忍着痛苦继续探路。经过几年不断“摸黑”探索,硬是凭着一股坚强的毅力与执着,将附近的村庄、道路、水沟、稻田、菜园等位置牢记心中。从此,他的背影时常出现在田间地头、凹塘里、山坡上,与村民一样播种施肥和收获归仓,很难看出他是一位双目失明的残疾人。
改革开放后,他更加起早贪黑拼命干,把自家的责任田、自留地盘弄得整整有条、活色生香,所以,田野里、菜园里长得最粗壮的稻禾和蔬菜是他辛勤的付出。愣是依靠着强大的韧性和毅力,把一个正常人都很难做到的事情他却做到了极致,乡亲们都深受感动,由以前的冷嘲热讽到人人对他点赞称道的华丽转身。当他在生活与生产中遇到困难时,大家又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街上农资店老板不仅赊账,还免费为他送货上门。尤其是党的扶贫政策的暖风吹遍大江南北后,在衡南县残联和驻村扶贫干部帮扶下,他每年种水稻六亩,承包一口面积达五亩的水塘,种植莲藕,年年产莲藕五六千斤,再加上养鸡养鸭等,如今他年纯收入达两万余元。贺湘志的日子越过越好,积攒起来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用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人生最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