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点评 黄 静
1.在今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指出,疫情期间,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充分显现,无接触式诉讼服务广泛应用,当事人足不出户就能参加诉讼,实现“审判执行不停摆、公平正义不止步”。这充分说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背景下,互联网庭审时代正加速到来。
点评:对于身处5G时代的社会公众而言,互联网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借助互联网完成日常生活的一切不再新鲜。顺应这一潮流,互联网庭审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各级法院积极运用互联网庭审这一创新之举,为诉讼参与人提供便捷的参与渠道,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应为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原住民”们期待并乐见。
2.据报道,在一些连锁文具店或文化用品店内,笔、橡皮、笔记本等各类文具盲盒,成为时下中小学生的新宠。包装上印的是深受孩子喜爱的动漫形象,盒子里装的是日常学习的必需品,售卖地址是学校附近的文具店。种种设计和安排,透露出文具盲盒的精准目标群定位。
点评:作为潮流文化的新形式,盲盒消费本身带有很强的随机性和信息不对称性。但若是打起青少年的主意,利用他们的好奇心、盯上他们的零花钱,这样的生意经就念歪了。单次购买盲盒价格并不昂贵,一旦成瘾,开销就不少。盲盒营销已经带来诸多乱象,不能一直躲在监管盲区。学校和家长也应该加强对孩子消费观的教育,及时把学生们从花里胡哨的盲盒猜想中唤回。
3.医学生读完本科后,到农村做医疗工作的很少。村医短缺压力该如何化解?近日,有全国政协委员建议,设立两年或三年的短期全科医生培养机制,培养一些中级专科人才做乡村医生。
点评:培养时间的缩短,确实意味着有限的理论学习与较少的临床实践。出于短期内弥补医学人才缺口的考虑,有针对性地就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开展人才培养,集中有限的学习时间更多、更高效地培养专科医学人才,或是一种合适的思路。此外,目前的分级诊疗制度可精准发挥不同层级医院的诊疗效用,确保医疗资源的纵向流动,也可有效缓解基层医疗水平有限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