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士逸(上海)
现如今,垃圾分类越来越盛行,有些城市甚至被刚性地予以管制。这是一大幸事!
许多事,大家都有认知或有政府规定,但现实中往往做不好、或是执行不力,究其原因,是缺乏立法定规予以刚性的管制治理和唤醒全民意识。
笔者曾经写过一篇关于从茶叶包装想到垃圾分类的文章见诸报端,意在呼吁大家除了抓生活垃圾丢弃的终端分类,更要抓垃圾形成的源头。生活垃圾形成的源头有什么?除了人类饮食的餐余垃圾,还有其他各类生活垃圾。这类生活垃圾其中就有许多是应该限制的,比如包装产业为生产商、经销商、物流端配套产出的过度或奢侈(如月饼礼盒中的漂亮皮革箱、华丽漆木盒包装)的包装物;还有与民众消费观念有关,类似“猴子捡苞米”心理一般对生活用品的新潮时尚更替。
有些弊端,需要立法定规予以刚性治理;有些观念,需要政府宣导引领改变认识。
观念问题,让笔者想到了近年来频频亮相于媒体的关于“断舍离”话题的各家纷说。断舍离的简意是: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如果我们把断舍离的人生理念运用到垃圾分类上,相信当今的垃圾分类措施的效果会更好。
因为我们少了对物质的贪念,就会减少对许多生活用品的迷恋,就会少丢弃一些并非损坏而被我们遗弃的生活物件。从长远的人类环境保护方面上说,这是功利于千秋万代的爱心和智举。
曾经看到一份资料:我国目前的人口总数为14.1亿人,拥有私家车1.97亿辆左右,有专业人士分析告诫,我国的人均汽车拥有量不可以再盲目扩张了。因为不说汽车行驶的道路问题,就光是这么多私家车所需要的停车场面积,就会让国家不堪重负。
我们在抓好垃圾分类的同时,还应该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和人类资源,予以多方位、深层次的思考和关注,比如“断舍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