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月1日起,一些新政策法规正式施行,其中就有关注度高的教育惩戒新规。教育部在前期广泛调研、公开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去年12月制定颁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家校间长期争持、困扰的相关具体问题有了刚性准绳。
点评:近年来,围绕中小学教师是否应享有惩戒权,社会各界多有争议。《规则》的正式颁行,以规章形式赋予并明确了中小学教师惩戒权。教育惩戒有章可依,对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来说都是好事,是对各个主体的多向约束和保护。只要各方都在规则下行事,让教育有惩戒,让戒尺“有尺度”,就能逐步摆脱现在的尴尬处境。让教师敢于惩戒犯错学生,让学生行有所畏,让家长心服口服,进而有效改掉学生的坏毛病,减少校园暴力事件,推动教育工作健康发展。
2.山东“拉面哥”火了!事情缘起于一段短视频。视频中,一位皮肤黝黑的男子在农村大集上卖拉面,有拍摄者问面多少钱,其回应称“3元一碗,10余年来未曾涨过价”。因为他觉得农村人“都是出大力的,赚钱不容易”,不好意思涨价。憨厚的外表、实惠的拉面价格,让这名摊主走红,被网友冠以“拉面哥”之名。
点评: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被打捞,被放置于公众视野中传播,这对其本人良好的德性无疑是一种嘉许。但随着“拉面哥”越来越火,对他的围观很快“变了味”。“拉面哥”曾在当地媒体上呼吁网友不要在村里聚集围堵,并称村子目前已经“瘫痪”,家门口也被围堵得水泄不通,自己的压力大得实在承受不了了。“距离产生美”并非一句空话,“千里之外”的围观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就此去看,网友不妨放过“拉面哥”,让他重新回归属于他自己的那份“日常”。
3.“26岁的小吴在11家网贷平台欠下近25万元债务。小吴每月工资只有五六千元,却要还款27000多元,月收入远远低于每月还贷金额。现在的小吴对还款已经力不从心了。”近日,新华视点的一则报道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点评:网络借贷设置了各种“诱饵”和“温柔陷阱”,请君入瓮后,一旦不能及时偿还债务,就会被处以各种隐性的高额“惩罚”,借贷人很难脱身。尽管近年来金融监管禁令频出,但个别金融机构尤其是网贷平台唯利是图、逐利而动,仍然存在诱导过度消费的现象。泛滥成灾的网络借贷产品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隐形炸弹”,不仅会诱发各种社会问题,而且容易产生信贷危机。提醒广大消费者:要树立理性消费观,合理使用借贷产品,选择正规机构、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警惕过度借贷营销背后隐藏的风险或陷阱。但这些还不够,还需通过立法手段规范和治理网络借贷平台,且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