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姗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本科新增一门《家常菜》公选课在网络引发热议,该课程共18学时,含八宝辣酱、干烧大虾等菜,一个菜两个学时。对此,华东师范大学被网友亲切地调侃为“华东吃饭大学”,另有不少网友大呼“隔壁大学的学生都馋哭了”。
烹饪是一项劳动技能,也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烹饪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学生通过学习烹饪,不仅能够更加珍惜食材,发扬节约精神,还能在研学压力之余,收获一份简单淳朴的快乐,真可谓一举多得。
与此同时,不难发现,高校开设“家常菜”课程,其醉翁之意是“在乎山水之间也”。2020年3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换言之,体美劳教育成了大学教育的一项“硬指标”。此次高校开设“家常菜”课程,很显然就是在跟随《意见》指导。
其实不仅限于“家常菜”课程,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不少高校都开设了各种独具特色的素质教育课程。比如,西北大学开设有爬树课,据说这能增加地质学、生物科学等学科学生的研究深度;厦门大学开设特色体育课——桨板运动;南京农业大学则连续多年开设“减脂课”,教学生如何科学减肥。
高校推广的特色课程,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了学校的文化,也无形中成就了学校具有公信力和知名度的一张名片。至于当代大学生,也需要通过各具特色的素质教育课程获得更广阔的视野,更全面的能力,做一个更全能的现代“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