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点评 刘 和
1.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最新《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明确了劳动者可以在用人单位所在地、本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职业病诊断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材料齐全的情况下,职业病诊断机构应当在收齐材料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诊断结论。没有证据否定职业病危害因素与病人临床表现之间的必然联系的,应当诊断为职业病。
点评:据抽样调查,我国约有1200万家企业存在职业病危害,超过2亿劳动者接触各类职业病危害。职业病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给社会、劳动者及其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提速一小步,关爱一大步。职业病诊断鉴定加快流程,充分彰显了生命至上的理念,有助于职业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更好地维护劳动者职业健康合法权益。同时,《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修订也能促使用人单位认真反思,提高重视程度,从源头加强职业病预防。
2.推行老年人凭身份证、社保卡乘坐公交车服务,便利老年人日常交通出行;提供网上就医的语音引导、人工咨询服务,优化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的服务功能;零售、餐饮、商场、公园等场所要设人工现金收付通道,持续整治拒收现金的违法行为……2月22日,北京市发改委发布消息称,北京将在今年落实52条具体措施,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点评:本次发布的52条惠老措施,就是在联席会议制度所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中精准制定,是北京建立解决“数字鸿沟”长效机制的有效实践。持续聚焦和解决老年人遇到的智能技术障碍,有利于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地消除老年人面临的技术门槛,确保这个不断进步的智能时代、不断优化的智慧城市,不落下任何一位老年人。让老年人更便捷地享受智能成果、更轻松地融入智能社会,52条惠老措施体现了城市治理的温情和暖意,也必将提升老年人对城市的满意度和归属感。
3.今年年初,北大、清华互相开放本科课程的新闻一时间在网络上刷了屏。不少网友调侃道,如今终于不用再纠结上北大还是上清华的问题了。据了解,2021年春季学期,北大和清华互开课程共有83门、695个名额。其中,北大将向清华本科生开放56门通识核心课,含396个名额;清华将向北大学子开放27门优质课程,含299个名额。
点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为公众描绘出这样的一幅图景:教室“拆墙”,大学共享——盘活更多优质教学资源,惠及更多笃学不倦的学子,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当然,在不同大学之间实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开放一门课程、给选修者一点学分那么简单。要做到常态化、长效化,就必须从制度上予以确认、管理上予以规范、保障上予以激励,以补偿其成本支出,从而提高其开放课程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