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葭荣
那是1969年1月,我们戴着大红花奔赴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北上的火车在新霞流车站停了下来,我和刘从心、李翠翔、刘小平、唐小军四位知青,被前来热情欢迎的衡东栗木公社胜利大队第九生产队的社员接过行李,我们便理所当然地成了九队的正式社员。从此,我们五人起早摸黑,辛勤劳作在栗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
转眼间迎来了知青下放的第一个春节。村子里开始宰年猪,整个村庄开始热闹起来。已近大年三十,四位知青推荐我坐火车到衡阳市区办年货。我们知青乘火车一般是不买票的,买张月台票五分钱便可往返。来到衡阳最大的菜市场——仙姬巷,真的是年味十足,人们排着长龙般的队伍置办年货。当时鸡鱼肉蛋都是凭票供应,油豆腐与香干子等豆制品也是凭票供应。这下子我傻眼了,于是在菜场转来转去,心想这年货怎么办呢?
经过再三询问,有三样东西不要票证。一是筒子骨头,每斤一角八分钱。二是光骨头猪头,每斤九分钱。三是带肉有耳朵的猪头,每斤两角五分钱。我盘算着这大过年的,总不能光啃骨头吧,还是有肉的好。那么去买个猪头,美其名曰“狮子头”也。挑个大的!决定下来,我买了个十斤多重的“狮子头”。
无须凭票供应的霉豆腐渣一坨两分钱,买了十坨;九角八分钱一斤的水果硬糖买了两斤;四角八分钱一斤的饼干也买了两斤,但要一斤六两粮票。年货办完啦!飞快赶回知青点,四位知青对我办的年货非常满意,都说既经济又实惠。
“三十晚的火,十五晚的灯”!刘从心将炉火烧得旺旺的,李翠翔在烧开水,唐小军把铁火钳烧得通红烙猪毛,烙得吱吱地叫,直冒烟。 我和刘小平到老乡家去借斧头,策划着将“狮子头”劈开,却没借到。只得将“狮子头”清洗干净放在三十公分的大铝锅里炖 ,可谓“全猪全羊”也。大家手忙脚乱一阵后围坐在炉火边,欢声笑语。“金嗓子”刘小平哼着当年在知青中广为流传的《远飞的大雁》,寄托着对亲人的思念。我们全都跟着唱起来,泪水不由自主地夺眶而出。这是我们离开父母亲过的第一个春节。
渐渐地,大锅里散发出了肉香!肉香味冲淡了年轻人的忧伤,带来了浓浓的年味。
按照当地习俗,除夕年饭安排在初一凌晨五点钟左右,说是边吃边天亮,来年好风光。我们也将年饭安排这个时候吃。锅里的“狮子头”仅仅只放了一把盐就炖得香气四溢、酥酥软软、原汁原味。大家你一碗,我一碗吃得好高兴,好过瘾。李同学说此乃天下第一美味。刘同学说“美味佳肴狮子头”也。我说这可和鲁迅先生写的《社戏》一文中在船上煮偷摘六一公公的蚕豆媲美!说着,笑着,五人过年竟吃了个偌大的“狮子头”。
没有酒就碰碰碗吧!大家相互祝愿着、憧憬着明年五谷丰登,鲤鱼跳龙(农)门。
初一,我们将生产队的每家户主请到我们知青住处团拜。茶水热气腾腾,飘漫着茉莉花香,甜甜的水果糖,脆脆的饼干摆满一桌,增添了不少年味。大家拱手拜年相互问候气氛顿时热烈起来。 队长赵恒华特别高兴,讲着一口浓厚的衡东话表扬我们听党的话,不怕苦舍得干,和贫下中农打成—片……邀请我们首先到他家做客。他母亲连忙端出了红薯片、南瓜条、炒南瓜籽、青豆,还有腌制的洋姜,可热情呢!队里的村民每家每户都邀请我们去做客,大家都是很客气很热情的。
人老了也许会更怀旧些,五十几年前在知青点的年夜饭至今记得一清二楚,五个人吃了一个偌大的“狮子头”的情景,每到过年时便浮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当年煮“狮子头”的那个三十公分的铝锅的盖子,我至今依然珍藏在家,那是当年用知青安置费买的。记得是八元八角钱购置的,系衡阳市铝制品厂制造。它记载和见证了那个蹉跎岁月的风尘与沧桑。
虽然时空已是遥远,知青时代的年味却刻骨铭心融入我们这辈人的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