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见习记者 谭诗雨 实习生 李 娜 图/敖文景 实习生 陈宇佳
在外经商多年,他厌倦了四处漂泊的生活;返乡回家包田种地,他感觉无比温暖。9年时间里,他从承包一百来亩土地的“傻小伙”发展到如今流转上千亩土地的种田大户,他便是“85后”返乡创业青年——凌超。
1
回家当农民
他一步步从头学起
面对采访,凌超显得十分腼腆,只有谈到农业,话匣子才慢慢打开。
1987年出生的凌超,高中毕业后便开始在外务工经商,走南闯北虽然辛苦,但收入可观。2012年,25岁的凌超厌倦了四处漂泊的生活,为了给即将面世的孩子一个稳定的成长环境,他和妻子决定回到家乡衡阳县东湖寺村生活。
回到村里的凌超发现,原来生机勃勃、种满粮食的田地,如今大都已荒废,无人耕作。“年轻人不愿意种田,老年人又种不了,把田免费送给别人种还要去说好话、去求情。”目睹家乡农田抛荒的现状,凌超心里很难受。
一方面是年轻人不愿意在地里刨食,像当年的自己纷纷外出务工经商;另一方面是留在村里种地的乡亲们仍然靠着原始的工具耕田,机械化程度很低。于是,凌超萌生了购买农机在家包地种田的念头。恰逢当时政府大力支持及扶持青年回家创业,凌超以300元每亩的价格,流转了村里上百亩土地,种植水稻。
长在农村却从未务过农的凌超并不懂种田技术,2012年不仅没赚钱,反而亏了本。面对失败,凌超什么抱怨、后悔的话都没说,而是一步步从头学起。
“他是一个十分坚持、执着的人。”东湖寺村支部书记王小波这样评价凌超,“凌超是我们村第一批回来创业的人,他吃得了苦,而且还有能力,遇到难题坚持去做、去想办法。”
2013年,正值省政府在湖南范围内实施百千万惠农工程。凌超联合周边7户农户成立衡阳县东晨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一次性配齐耕田机、插秧机、烘干机、收割机、无人植保飞机。通过全程机械化生产,大大降低了农田劳动强度,很好地解决了种田难的问题。不到三年时间,凌超便扩大了自己的耕种面积。
“农机效率高,自己的农活做完后,还能去给别人做事,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他本着互帮互助的原则,在为自己农业生产的同时,也为全县各乡镇的部分种田大户提供农机作业服务。现在,凌超的家庭年收入至少50万。
凌超说:“刚开始在家里种田时,熟人见面问起职业,还是有点不好意思说自己在种田。现在别人问我,我就会很自豪地说自己是农民,这是份好职业。”
2
梦想领着大家奔小康
过上富裕新生活
随着耕种规模的不断扩大,自己单打独斗就有些忙不过来了。凌超先后组建成立了一家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一家家庭农场、还有一家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展水稻种植、油菜种植、农副产品销售、无人机喷洒药水作业等多种农业生产。
2015年,凌超承办了省农机局“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推广示范项目”,各市、县种粮大户前来参观学习的络绎不绝,极大地促进了东湖寺村农业生产水平的发展。
面对农产品的销售难题,2016年凌超与妻子夏玲成立了一家信息社,不仅通过电商渠道销售自家生产的农作物,还为村民代销农副产品,帮助乡邻脱贫致富。
2017年,凌超联合全县无人机植保飞手,组建衡阳市首家无人植保飞防队,通过在全市部分县区和衡阳县各乡镇的植保作业,让全县所有种田大户充分认可无人植保机的科学性和重要性。
2018年,他承接了市农机局“农机减肥减药”新技术推广应用和县农机局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项目推广,充分论证了“人不下田,谷不落地”的种田技术不再是梦想。
现如今,凌超承包的土地已达1300亩,不单种植水稻、油菜、台源乌莲,还在积极探索生态农业模式,稻虾养殖、稻鱼养殖都成了凌超生态稻米的新名片,也为减少“土地面源污染”探索出了一条生态环保之路。
“感谢政府的好政策,让农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凌超说。2015年,凌超大规模增加流转土地面积,从原先的200多亩增加到800多亩。没成想,到了播种季,却发现没钱买种子、肥料、药水,拖了10天后,在县农业部门的推荐下,在银行贷款50万元,种子才算播了下去。2017年,水稻快到收割的时候,稻杆颜色有点不对,出现白点。手足无措的凌超给县农业部门打电话,不到1个小时,便来了两个专家,查出病因,对症下药,3天就有了效果。
2016年,凌超被衡阳县团委评为“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2018年荣获衡阳市农机局全市农机技能操作比武二等奖,被衡阳市农业局评为“市规模种粮大户”……这些年来,凌超获得了很多荣誉。
如今已是村支部委员的凌超,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勇气。“接下来,我们要做精品。”凌超说,“我想带领大家从温饱走到小康,过上富裕新生活。”
他说,返乡创业的青年能将外面的新思想带回家乡,为家乡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他期待更多的年轻人回来,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一颗启明星。“从传统的插秧方式到现在的机械化种植,我们不用再像祖辈一般,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但这片土地依然需要我们,需要更多的人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