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 舸
从手机外壳到零食包装、玩具玩偶,以这些物品为代表的“萌经济”已悄然崛起,成为一种新的经济业态。这一现象之所以如此流行,背后有着诸多因素。年轻人在快节奏工作生活压力下,需要寻找更多的情感出口。从早些年就红火起来的宠物,到如今的各种新萌物,都是因为满足了年轻人的这种需求而广受欢迎。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此类“萌经济”的知名IP大多来自国外。这也给中国企业提了个醒,考验着我国相关企业及产业的创意及内容原创能力。一方面,企业可以充分挖掘现存的文学艺术作品中与“萌经济”对口的内容及IP,比如《西游记》的师徒四人,能否以“萌萌哒”形象进行二次创作?无论是一年卖出10亿元的故宫“萌娃娃”,还是大批以故宫经典IP为素材创作的系列表情包,都证明只要能对年轻人的趣味、爱好深入研究,就能创造出受到年轻一代欢迎的“萌经济”产品。
另一方面,企业也不能光想着“吃老本”,需要吸引更多创意、运营、内容人才,从打造整个产业链的前端、中端及后端入手,全面推动“萌经济”的规模化、体系化运转。当然,这注定是一个相对较“慢”的产业投入周期,但文化产业本身就不能仅仅盯着赚快钱。因此,面对“萌经济”,我国相关从业者必须要有远见、有耐心,舍得投入和打磨,如此方能获得更多创意并转化为IP,让“萌经济”成为我国文化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