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不少学校迎来期中考试,有些家长反映,孩子经常乱发脾气,通过沟通发现孩子情绪不稳的背后是学习压力。作为家长,如何从孩子的日常表现看出他需要宣泄呢?又如何合理地引导孩子宣泄呢?
大多数人面对着生活学习都有各种压力。有些压力可以转变为正向动力,使人更加积极奋进;有些则会带来一些负面情绪,烦恼、痛苦、悲伤等,孩子也不例外。
人们的压力按时间顺序大都分为三个阶段,预警阶段,搏斗阶段,衰退阶段或衰竭阶段。
在人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需要共同的作用下,当人们有了一定的压力警觉的时候,身心便会产生相应的反应,进入预警阶段。这是激素阶段,没有明显的行为表现,一般不易被觉察,实际上是一种被控制的状态。当压力持续加大,一部分转而向内,一部分转而向外。转而向内的部分,自己承担消化,消耗个体自身的心理和生理资源。转而向外的部分,则表现为行为反应或者表达和宣泄情绪、压力等,进入搏斗阶段。这个时候,由于个体自身的调控消耗着能量和资源,所以会变得比较敏感或脆弱。即使是很小的困扰都会引发个体的强烈情绪反应。如果压力减轻或者个体渐渐适应压力,经过调整和修养就可以慢慢恢复状态,进入衰退阶段;如果个体无法持续抵抗压力,资源耗尽却仍处于压力状态下,进入衰竭阶段,则会有危险。
在压力的警觉阶段一般自身会有感觉,所以孩子自己会有所觉察,如果孩子和父母沟通得好,父母才会有所了解;反之则父母较难发现,只能通过经验或常识判断。而父母能观察到的孩子的压力状态应该是已经进入了搏斗阶段。孩子有明显的行为或者情绪表现。此时,孩子已经被压力耗得筋疲力尽了,倘若父母不理解反而再对孩子的行为产生误解,则会给孩子继续增加压力,雪上加霜;这个时候如果能像文中的家长一样,能够冷静地思考为什么会有“反常行为”的出现,则较容易判断出孩子的压力状态。适当处理会尽快引导孩子进入压力衰退阶段。
如何合理宣泄压力?压力是孩子自身的感受,是外部环境和内心状态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学习压力而言,适度的压力是能够促进孩子的学业发展的。孩子的注意力、思维能力和记忆力都会随着压力的增加而提升,所以,如果是完全无压力的孩子的学习一定是有问题的。那如何才能叫“适度”呢,因人而异。如果压力过大到情绪崩溃(歇斯底里、极度悲伤、恐惧等)或者产生严重生理反应(如胸闷、头痛、呕吐、失眠等)时则为过度压力,需要一定调整。
从外部环境上减轻压力。保证良好的睡眠和饮食,良好的运动也有助于生理上减轻压力。家长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和行为,给予孩子恰当的期望,注重观察孩子的学习过程,而降低对考试评价的关注度等。从内部状态减轻压力,引导孩子合理表达,倾诉压力,对于积极表达压力的行为给予鼓励和强化。
必要的时候,孩子的情绪也是需要强烈宣泄,如哭泣,愤怒,捶打,喊叫等,这种主动或者投射式的宣泄,只要不伤害他人或造成不良影响都是可以尝试的。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