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燕明
老用户停用、弃用手机号后,号码由运营商收回,空置一段时间再次投放市场,供新用户选择,这被称为“二次放号”。今年“十一”期间,北京某高校的在读研究生朱辉(化名)购火车票时遇到了麻烦。原因是12306购票平台显示,他的手机号已经被注册过。朱辉的遭遇并非个例。运营商二次放号,虽然有利于盘活通信资源,但却给新用户带来了各种问题。
为何要释放“二次号”?运营商的回应基本上大同小异,无非是盘活通信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7月,工信部已分配50.13亿个码号资源用于公众移动通信业务。而按照通信号码的适用规则,通常达到理论容量的50%即意味着号码资源利用率接近饱和,需要扩容,而这也是“二次号”越来越多的原因。资源是有限的,重复利用资源,释放“二次号”从道理上来说,合情合理。
但是,释放“二次号”资源也不能“一放了之”,而必须充分考虑用户的合理、合法权益。在网络上,有个类比屡屡被人提及——消费者入住酒店,酒店当然有义务保障客房的清洁、卫生。“二次号”的三个月空置期好比开窗通风,虽然有效但效果有限。这样的类比,其实也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运营商“二次放号”,不能只是等待三个月的空置期这么简单,而应有更进一步的作为。比如,更好地清除前机主的相关信息,包括其注册的银行卡、网络平台,等等。
当然,对运营商来说,指望其一家就可以完成相关操作,那是不可能的。这就意味着一点,运营商可以释放“二次号”,但还是应该稳妥谨慎一点。同时,对运营商来说,或许也可以与银行、热门平台建立必要的合作机制,确保“二次号”的用户能正常使用新的手机号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