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饭太难吃了,都没我喜欢吃的菜,我不吃了。”儿子嘟着嘴生气地说。他把筷子往桌上一扔,到客厅看电视去了。
为了不浪费,妻子把小孩碗里的饭倒到自己碗里,默默地吃了起来。
“我们小的时候,吃食堂饭,正月初一还要忆苦思甜。早上队里要煮一大锅白菜萝卜饭,一滴油星子都没有。那时候能吃饱就不错了,哪里还轮得上挑食,哪里有粮食可以浪费。”母亲一边吃饭一边唠叨起曾经吃过的苦。
说归说,奶奶终究是心疼孙子的。康康平常喜欢吃包子,母亲怕他饿着,又起身到厨房蒸包子去了。
包子蒸好后,儿子吃了一两口,又皱起了眉头。趁着我们不注意,他悄悄地把包子扔到了垃圾桶里。
他的一举一动让我顿时火冒三丈。我恨不得给他两巴掌,但打他又有什么用呢?
《史记·孝武本纪》上有言:“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朱子家训》上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孩子虽小,不懂得这些道理,但还得想个法子好好教导他才行,改改他这挑食和浪费的毛病。
要说粮食来之不易,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盛夏里的双抢。小的时候,家里种了许多水稻。在老家,水稻一般要种两季。七月份早稻成熟,收割后要立即插上晚稻。如果耽误了时节,晚稻的收成就会大大降低。双抢的时候大人们忙不过来,村里八九岁以上的孩子都得下地帮忙搞双抢。想到这些,我顿时有了主意。
堂兄家恰好有一块稻田在山坡上,收割机上不去,只能完全靠人工收割。我决定带儿子去乡下老家走一趟,谈不上体验,让他去见识一番也是大有好处的。
儿子听说要去乡下,很是兴奋。
到了堂兄家,第二天早上五点多,我便叫儿子起床,让他跟着我们去地里。儿子还未睡醒,睁开朦胧的双眼,极不情愿地出了门。
在去稻田的路上,儿子的裤脚已经被露水打湿了,粘在腿上,让他感到很不舒服。胳膊上也被虫子叮了两个包,肿了起来。他打起了退堂鼓,闹着要回家。
“男子汉,这点苦就吃不了了吗?”我故意拿话激他。
到了稻田,我让他坐在田埂上,看着我们割稻子。坐了一会儿,兴许是无聊,他来到我面前,抢过我手中的镰刀,一蔸一蔸好玩似的割起稻子来。然而,没过几分钟,禾上的叶片便在他细嫩的胳膊上留下了几道深深的划痕,似乎要冒出血来。太阳出来了,气温也越来越高。不一会儿,小家伙全身连头发都湿透了,衣衫紧紧地贴在身上,但他依然倔强地不肯罢手。从来没有吃过苦没有干过活的他,那滋味应该相当难受的吧。
“崽呀,太阳很晒,蚊虫叮咬后还特别痒,还要担心割到手,干久了腰酸背痛,收稻子的滋味如何?”我停下手中的活对儿子说。
儿子直起腰来,叹了口气说:“好辛苦啊,一点也不好玩,早知道我就不来了。”
“那你知道我为什么非要带你来这一趟吗?”
儿子很聪明,一点就通。只见他点了点头说:“我以后再也不挑食,再也不浪费粮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