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作者是陈坤,一名男演员。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没有过多地关注他,甚至还不知道他搞了个“行走的力量”这么个公益项目。而在这本书里,我才开始了解这个项目的一些细节。身边的朋友也有在做类似项目的,组织徒步,期间止语。我最初并不是很理解这样做的用意,虽然我也曾一个人在大年初十从衡阳市区徒步走到了南岳。但看完这本书,我就明白了,“为什么要禁语?当你讲话的时候,心多少会分散注意力;你把一个东西关掉了,注意力就会专注在另一边——只有不讲话的行走,才能安静下来,才能倾听到内心的声音,与自己对话。”
徒步行走的感觉很特别,就像是一次修行,是一次与自己的真诚对话。这种对话,与那种“在路上”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在路上”更多的是旅行的心态,而徒步行走更多的是反省的心态。有人这么形容“在路上”:“每天早晨你只知道自己所在的这个地方,绝对不会知道今天晚上会发生什么事情,自己会在哪儿,会到达哪个地点。完全是未知的。每天都是充满了这种惊喜和愉快,从沮丧到惊喜,经常是一秒钟的事情,可能你沮丧了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一天,然后突然有一个人想帮你了。这就是在路上的感觉。”这是“不期而遇”,这是对于未知的好奇而已。但徒步行走不是这种感觉,它是逐步发现自我的感觉,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感受到自己的需求,澄心去虑,还朴归真。
只有明白了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你就会懂得随缘、放下、坚韧与勇敢。随缘,不是随便,不是来去漠然。去拉萨盲童学校时,陈坤很喜欢其中一个小孩,那个小孩也很依恋他。他们离开时,那个小孩偷偷出来送他们,然后难过了好久。陈坤说:“在我的思维方式里面,或者说在我的成长过程里,没有谁按照我期望的生活给予我想要的,所有的生活都是随机的。如果我是那个孩子,有人来看我,我既享受了他来时的快乐,也承受了他离开时的痛苦。如果懂得接受的话,长大以后可能会成为一个很正面很珍惜的人。因为‘接受’是我们‘行走的力量’一再强调的,它会让你的内心变得强大。”
陈坤回顾组织“行走的力量”公益项目的原因时写道:“外在与心灵的行走,两条生命的线索,看似毫无相交,其实彼此对应,互相影响。如果学会在外在的行走中安静下来,放松自己,与内心对话,从中获得正面的力量,我相信这才是行走的真正意义。”
这一本书,打开了我对陈坤的重新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