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一所中学的校运会上,初二某班的学生方阵打出一条横幅“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妈快乐!”这个横幅让人哑然失笑,但这笑声却显得有点苦涩,正如有媒体所说的,“令人捧腹的忧伤”。
笑从何来?过于真实。忧伤何来?扎心了。不管你承认与否,这个段子都真实反映了当下许多家庭教育的状况。“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类似关于家庭教育的段子此起彼伏,装点着我们的生活。事实上,谁也不能置身事外。学习之所以使“我妈”快乐,只是因为妈妈是家庭教育的主导者而已。假如爸爸主导孩子教育的话,段子也同样成立。因此,与其说“学习使我妈快乐”,不如说,当下家长和孩子在学习上的关系太紧张了。
家长和子女本是最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现在似乎却因为学习而有了撕裂的迹象。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有成人和孩子之间的认知差异,有父母与子女之间生活经历的差异,很重要的一点,在于父母和子女之间,有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模式。
诚然,在亲子互动中,并不存在一个简单易行的“模板”,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握住合适的“度”。要关注孩子,但也不能事事替他们做主;要适当放手,却也不能放任不管;要对孩子有一定的要求,但要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要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来帮助孩子,但也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想法。
须知,很多时候,即便是亲子之间的关系也像精美的瓷器一样,需要细心呵护。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气质,并不存在一种普适的模式,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学习这件重要的事,怎样使得全家人都快乐,需要全家人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去探索,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去沟通,在犯错和纠正中不断调整。归根结底,这是一个基于爱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