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面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09月23日 星期一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暑退秋澄转爽凉 秋分时节防“四邪”
  “暑退秋澄转爽凉,日光夜色两均长。”《中国天文年历》显示,9月23日15时50分迎来“秋分”节气,意味正式“入秋”。

  据了解,每年9月23日前后,太阳达到黄经180度时为“秋分”节气开始。“分”就是半,“秋分”就是秋季90天中的中分点。“秋分”时,阳光几乎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此时节,枫叶红似火,稻谷遍地黄,丹桂花飘香,蟹肥菊正黄,处处秋色迷人,令人陶醉。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从“秋分”开始,我国气温降低速度越来越快,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加大,大雁、燕子等开始成群结队地从北方飞往南方。

  专家提醒说,此时节,公众要注意保暖,及时添秋衣,夜晚睡眠盖好被子,小心腹部及背部受凉;饮食上,注意温和清淡,不要过度“肥甘厚味”,否则易加重或引发脾胃方面的疾病。

  “秋分”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意味着真正进入秋季,这时昼夜等长,人们养生中也应遵循“阴阳平衡”的自然规律,并防好“四邪”。

  防燥。秋分后,天气依然干燥,但由于气温逐渐下降,寒凉渐重,此时应注意防好凉燥。中医认为,凉燥最易损伤肺阴,引起津气亏虚。因此,建议大家秋分时节要格外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秋季锻炼,重在益肺润燥,可以练叩齿咽津润燥功。具体方法是:清晨睡醒,闭目叩齿36下,然后缓缓将津液咽下。同时,饮食上多吃些温润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等,多喝水。

  防风。风邪也是秋季养生的一大劲敌,贼风无孔不入,人体受风后,容易伤及肾中阳气,出现头晕头痛、颈项腰背疼痛等问题。因此,秋分后,入睡时窗户不能大开,留个缝隙通风即可,实在怕风也可完全关闭;盖好被子,尤其注意背部和腰腹保暖。另外,运动不宜剧烈,不可大汗淋漓,以免受风耗损阳气。

  防寒。秋分气候渐凉,也是脾胃容易生病的季节。脾胃喜温热恶寒凉,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过食寒凉会引发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脾胃不适,或加重原来的疾病。建议有慢性胃炎、脾胃功能差的人群,应特别注意胃部保暖。另外,平时可在饮食中加入一些有养脾健胃功效的中药,比如淮山药、桂皮、黄芪、豆蔻、茯苓、党参、丁香等。

  防郁。秋季容易使人情绪低落,是抑郁症的高发季节。精神调摄方面,要保持心态平和,多用乐观积极心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人和事。空闲时间少独处,多和家人朋友出门走走,相约爬山、郊游,登高远眺和玩乐可使不良情绪消散。  据新华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百病生于气 养生先静心
暑退秋澄转爽凉 秋分时节防“四邪”
正常舌象与望舌的意义
衡阳晚报版面十A10暑退秋澄转爽凉 秋分时节防“四邪” 2019-09-23 2 2019年09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