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针对近期一些地区陆续发生的校外培训机构违法违规经营问题,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关于一些地区个别校外培训机构违规经营查处情况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
《通报》中列举了10家校外培训机构的违规经营查处情况,其中4家已停止办学,并被要求退还学费。但有两家培训机构拒绝退还学费,现公安机关已介入调查。经调查发现,在培训机构的众多违规行为中,退费难属于家长们最为诟病的问题之一。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之所以培训机构会频频出现退费难的问题,关键在于培训机构都是采用预付费这种消费模式。家长一次性预交一年的费用,而在较长的周期内,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又难以保证,就会出现矛盾。
针对一些培训机构退费难,甚至卷钱跑路的现象,国务院办公厅2018年8月印发的《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培训机构在收费时段与教学安排应协调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
但熊丙奇直言,实际中执行的并不好,比如有的培训机构会通过短期内连续签订多份协议,每份协议收取费用不超过3个月的方式来规避。还有很多培训机构,表面上在执行政策,但实际会以优惠价格来向家长“推荐”按年交费。
记者以家长身份咨询交费事项时,某培训学校的一位王姓老师告诉记者,一对一英语课程,如果只交费3个月,每小时250元~300元。如按年交费,连交两年,每小时最低能达到204元。
“在为孩子报班时,家长必须了解机构的资质、教学质量,不要受到营销话术的影响,要理性选择。”熊丙奇建议,各地教育部门也应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合作,探索通过建立学杂费专用账户、严控账户最低余额和大额资金流动等措施加强对培训机构资金的监管,培训机构收费项目及标准应当向社会公示,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也可鼓励建立第三方账户监管机制,通过综合施策,降低学生和家长的消费风险,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