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认为在科创板即将上市的时候,创业板借壳解禁,那么意味着A股并购重组将进入到新的发展轨道。
对于此次重组“松绑”征求意见,有市场人士称之为一条“核爆”级别的消息。对A股市场未来格局的影响,不容忽视。
应该说,这是A股市场存量改革迈出的一大步,曾经被妖魔化的“借壳”,被绑住手脚的创业板,得到了一次“正名”的机会。
尤其是允许借壳创业板,这个修改确实大大超出预期,随着各项对资产重组松绑政策的落地,未来壳资源有望再放光芒,“中小创”以及主板中一些被边缘化了的小盘股,迎来价值重估的机会,持续了数年的市场风格也有可能迎来轮换的契机。
那么,放宽重组释放出了什么样的信号呢?风格转换会是昙花一现的短期现象,还是一个会持续到下半年的趋势性现象?只有充分理解这次重组“松绑”的核心指向,才有机会做出前瞻性预判。
1
新的重组管理办法有几点值得特别关注
6月20日晚间证监会在官网上表示,证监会就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从内容上来看,和之前的政策是来了个大转弯,很多投资者直呼,套住的股票有希望了。 6月21日一开盘,创业板指直接高开了2.23%,ST板块指数更是高开了3.43%,可以说重组新规的威力巨大。
新的重组管理办法有这么几点值得特别关注,第一是促进创业板公司不断转型升级,拟支持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资产,在创业板重组上市。二是拟取消重组上市认定标准中的“净利润”指标。第三是拟恢复重组上市配套融资。
创业板可以重组借壳了,很多ST股重组也变得有希望了,这个新规着实令投资者意外,甚至有些激动。
2
不要妖魔化“借壳”
几年前,炒重组炒借壳是A股市场的永恒主题,就像“喝酒吃药”一样深入人心,也催生出许多的市场乱象,比如,内幕交易、庄家操纵,壳公司价格暴涨,真假借壳与忽悠式重组大行其道,中小投资者沉迷于炒小炒新炒垃圾股,风险意识不强,屡屡被市场操纵者割韭菜,最终为过度投机付出惨重代价。
冷静思考一下,其实,真没必要过度妖魔化借壳重组等市场行为,不必将它与洪水猛兽划上等号。
借壳有时候会产生过度投机问题,但是,借壳本身也是一个市场工具,既是上市公司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也是上市公司的权利。再说,没有借壳的股票也不一定不出现过度炒作,借壳重组的公司,只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也不一定就会发生过度炒作与内幕交易等违法乱纪的问题。
股票市场需要新陈代谢,不能只“生”不“死”,所以,市场对加大退市力度一直呼声很高,然而,新陈代谢不止有“退市”一种方式,让优质资产通过借壳注入上市公司,可以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甚至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这也是新陈代谢的另一方式。
这就是好比“器官移植”,一个器官衰竭的病人,在有机会获得一个可供移植的合适的器官时,为何要让他绝望而死呢?
随着科创板的开板与试点注册制的落地,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高层领导一再强调,要让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从证监会主席易会满的“敬畏市场”,到国务院副总理刘鹤的“把选择权交给投资者”,让我们看到监管部门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在“放松管制”,减少对交易行为的不必要干预,在“推进创新”的同时自觉地“改进服务”。如果说资本市场的增量改革着眼于国际接轨,那么,存量改革也需要与时俱进。
当然,放松管制并非不要监管放任自流。证监会重申对并购重组“三高”问题持续从严监管,坚决打击恶意炒壳、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遏制“忽悠式”重组、盲目跨界重组等市场乱象。
3
投资者始终要保持清醒、保持谨慎
重组一直是公司转型的一种手段,本身是一种工具,它可以使好的公司重组注入更好的资产,也可以使差的公司通过资产置换或者是被借壳,然后乌鸡变凤凰。所以,它是使上市公司甚至整个市场更健康发展的一种手段。
在以前,它被一部分人用来进行投机炒作,假重组真炒作,使得很多中小投资者损失惨重,所以,监管层也开始抑制这种现象。而现在情况有所改变,一方面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行注册制,上市变得容易,成本更低,绩差股没有了壳价值也就无法再肆意炒作。另一方面,证监会也表示,接下来将坚决打击恶意炒壳、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遏制“忽悠式”重组,盲目跨界重组等市场乱象。所以,现在也正是时候放开重组了。
专家指出,“当然,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低价股的诱惑、乌鸡变凤凰的诱惑又开始出现,这个时候一定要保持清醒、保持谨慎。虽然有强监管,但类似的‘忽悠式’重组,过度包装的重组估计还是难以避免,不要听个消息就买入,毕竟好公司自己就能上市,来重组借壳的,一定要好好鉴别。”据央视网
注:本版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