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已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示范校与薄弱校、中心校与边远校之间的差距都相当悬殊,正因为如此,中小学的择校之风才日益盛行。应该说,各级政府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决心是很大的,也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总的来说效果并不见佳。
我们知道,教育要均衡发展,必须在硬件和软件上做文章,校与校之间的硬件和软件均衡了,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否则,再怎么费劲也无济于事。
首先从硬件方面来看,我们都知道,中国人口多,学生多,教育经费十分有限,僧多粥少,怎么办?政府只能将有限的资金选择少数学校集中投入。如此一来,少数学校的办学条件“鸟枪换炮”了,而大多数学校没多大改变,边远学校更是处在“刀耕火种”的年代。办学条件上的差异导致了择校风形成。近些年虽然教育经费有所增加,薄弱校、边远校的办学条件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改善,但由于他们基础差,底子薄,与那些示范校、中心校相比差距依然较大,无法借助硬件上的优势让学生从示范校、中心校向薄弱校、边远校回流。从这个角度来讲,要遏制择校风还要假以时日。
再从软件方面来看。师资力量是学校软件的重要构件。各级各部门为了办好一批示范校、中心校,便从薄弱校、边远校大批抽调优秀教师,使得薄弱校、边远校的师资严重短缺,他们只有雇用毫无教学经验的高中毕业生来“代课”。我市某贫困县某贫困乡的一所小学,原有13名教师,前年暑假一次性调走7名!教师差额这么大,怎么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呢?谁又愿意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去呢?这样一来,择校风就无可避免地愈演愈烈了。遗憾的是,在全社会大喊教育均衡化发展的今天,我们有些地方依然在做着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事情,还在把薄弱校、边远校的优秀教师像割韭菜一样的割掉!如此做法,哪里是在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分明就是缘木求鱼啊!
按理说,示范校、中心校的校长都是校长中的佼佼者,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强。既然如此,他们就应该是培养教师的能手,为什么还要去挖别人的墙角呢?在笔者看来,不善于培养教师的校长根本就是不合格的校长!在这样的校长手下再优秀的教师也会一天天平庸起来。韩愈的《马说》是值得每个校长反复咀嚼的。校长要做培养“千里马”的伯乐,而不是毁掉“千里马”的人。
很多薄弱学校之所以成为薄弱学校,并不是校长无能,也不是他们不努力,他们很多时候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办学经费不足,师资严重缺乏,学校不“薄弱”才怪呢?笔者认为,要真想实现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我们就不能再做厚此薄彼、拆东墙补西墙这样的事情了,否则,这个问题就永远解决不了,择校风也会无休无止地刮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