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近日读完温谈升赠阅的长篇小说新作《电视台那些事》,颇有感触。写作是件辛苦事,而写长篇更是苦中之苦。一个业余作者能够码出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字,其精神无论如何都是让人佩服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认真阅读,就是对写作最好的尊重。
作者的本职工作是做新闻,而且是在县一级的基层电视台。这本《电视台那些事》,写的正是一家县级电视台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故事。这当然是作者最熟悉的生活了。而这部小说最大的优点,就是向读者全方位地展示了基层电视台的有关特征。电视台的工作方式与流程,各内设部门之间的苦乐差别,都在作者的笔下有着生动、形象、精准的描绘。对电视媒体不大了解的读者看了这些,相信很快会对这个行业增加不少认识。
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现实感比较强,这应当和作者的记者身份有关。记者对社会热点问题有着职业性的敏感,所以,作者的笔触随时都与现实紧密相连。小说开头便由一起事故拉开帷幕,刘公村这起山体滑坡事件,关注新闻的读者相信对类似事情不会感到陌生。还有一些情节则是从现实中信手拈来:如第二十一章写到的水泥厂摆拍新闻这个片段,生动逼真、谐趣横生,读来让人忍俊不禁。这些从生活中采撷的故事,增强了作品的贴近性、可读性。
但是,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认为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首要的事情还是把故事讲好,让人能够饶有兴味地读下去并感到余韵绕梁。通读全书之后,我觉得作品的整体构架还是显得粗糙了些,作者在把故事讲得更精彩这方面还有不少提升的空间。
这部作品缺乏一个核心故事。开头还算引人入胜,但往后读下去,便发现全书的主题不够鲜明,故事之间出现脱节现象,有些情节甚至明显游离于主题之外,因而整个作品显得有些碎片化。这直接影响了矛盾冲突,看到后面甚至出现阅读“卡壳”现象,期望值因此悄然降低。因为缺了一个有分量的“内核”,作品的厚重感由此大为削弱。
故事情节的缺憾,直接影响到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的人物形象,理想状态应当是“以事见人”,让读者通过各个情节、细节,自行归纳出人物的性格,并由此循出合理的故事走向。而这部作品的人物,“脸谱化”表现是比较明显的,因为在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作者直接说了算”——作者在主观上认为某人是某种人,先就把这个框框给确定了,却忽略了以事实为依据。特别严重的是,作者未能摆脱某些时政记者的“职业病”,时常以老套的新闻报道手法或公文写作模式刻画人物,直接就来上一大串“盖棺定论”式的评语。如第三章写代理新源县委书记的李实:“李实肩负的使命艰巨而光荣……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忧患新源、心系人民。”这种官气十足的材料语言,放在文学作品里未免有些煞风景。这样写,反而让读者感到人物形象苍白无力,不够真实。
认知是文学的基本功能之一。在某种意义上,文学作品主要是写给某些方面水平不如自己的人看的,这就要求作者比普通读者站得更高些,看得更准些,想得更深些,让作品能给读者带来一定的收获。作为现实题材的作品,虚构也要讲究生活真实、符合生活逻辑,尤其要注意避免常识性错误,以免干扰读者的认知。须知,“虚构”与“瞎编”是两码事,如果让读者认为你的行为是后者,那就算花了再大的功夫也将与“成功”失之交臂。
把故事讲好,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众多业余作者的长篇小说为什么打不响、出不去?我想,这部作品存在的问题并非个案,实乃通病。也许,我们还是有必要回归本源,从普通读者的基本需求出发,踏踏实实着手解决那些基础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