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面十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贵州三宝彝族乡整乡搬迁见闻
~~~——贵州三宝彝族乡整乡搬迁见闻
2019年06月10日 星期一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奋进的阿妹戚托
——贵州三宝彝族乡整乡搬迁见闻
  阿妹戚托,一支流传于贵州境内的彝族原生态舞蹈,意为“姑娘出嫁舞”,因其“踏地为节、以足传情”,被外界称为“东方踢踏舞”,2014年入选国家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三宝彝族乡是阿妹戚托的发源地。这里民族传统文化浓郁,却长期贴着“贫穷”的标签。作为贵州20个极贫乡镇之一,三宝乡2014年贫困发生率仍高达59%。为了摆脱贫困,当地政府对三宝乡进行整乡搬迁,迁出来的群众被安置在县城阿妹戚托小镇。阿妹戚托,承载着三宝的历史,也孕育着三宝的未来。

  困顿之后获新生

  作为一名省城来的帮扶干部,宋应龙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到三宝乡时看到的场景:大部分村民的房屋很破旧且几乎都是“挂在半山腰”,路上到处流淌着牛尿马尿,脸也不洗的小孩光着脚满地跑。

  “地瘦人穷文盲多。”三宝乡副乡长刘金松说,三宝乡属高寒山区,人均仅有9分地,粮食亩产仅350斤左右。2014年,全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县平均水平低1500元,40%的群众为文盲半文盲。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为斩穷根,当地政府对三宝乡进行整乡搬迁。2017年9月,三宝的中小学率先完成搬迁;2018年3月,第一批搬迁户入住;今年5月底,全乡1233户5853人均签订了搬迁协议,其中94.73%的村民已搬迁入住,剩余的也将陆续搬迁。

  刘金松介绍,为确保搬迁群众快速融入城市生活,晴隆县着力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安置点配套建设了医院、中小学校、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工服务站,通过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开展社区融合活动。

  阿妹戚托,在新时代的春风中重获新生。

  教育孕育新希望

  “以前觉得上学很痛苦、很累。”原住三宝乡大坪村的文安菲说,去乡里的三宝学校,走路要1个多小时。有时怕迟到早饭都不敢吃,冬天雾大还得打着手电筒,到学校觉得特别累,第一节课经常打瞌睡,放学回到家天都黑了,还要帮忙放牛、割猪草。

  现在晴隆县第六小学离安置点很近,走路10分钟就能到。让文安菲不舍的不仅是轻松的上学路,还有明亮的教室、宽阔的操场和多彩的课外活动。六小是寄宿制学校,为了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开设了电子琴、书画、棋艺等兴趣班,文安菲选择了电子琴,每天放学后都能在琴房学琴1个小时。

  第六小学校长田超曾在三宝学校任教13年,他对搬迁前后的变化也深有体会。田超说,能坚持上完初中就很不错了,考上大学的更是寥寥无几。搬进城不到两年,学校“小升初”成绩从倒数第一上升到全县第五,一年级期末统考成绩更是进入了全县前三。

  三宝人有了新选择

  搬迁户要“稳得住”“能致富”,就业是关键。为解决就业,当地加快培训服务体系建设,为搬迁户举办电商、厨师、建筑工、刺绣等技能培训30多期,覆盖1800余人次。

  此外,为了鼓励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当地政府还免费提供2000平方米的商铺作为自主创业平台,曾长期在外打工的贫困户陈勇慧就尝到了甜头。2018年4月,陈勇慧搬到小镇后即申请到了免费厂房开了家小型服装厂,贷款有优惠,购买设备也有补贴。陈勇慧说,服装厂主要生产苗族服饰,正常经营一年能挣五六万元。

  “搬迁改变了三宝乡的历史面貌,正在改变三宝人的精神面貌,也将培养一批新时代的‘追梦人’。”晴隆县委书记袁建林表示,下一步,将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让搬迁群众既“安身”又“安心”,加快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的目标。

  据新华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石头地”里种出新希望
奋进的阿妹戚托
衡阳晚报版面十六A16奋进的阿妹戚托 2019-06-10 2 2019年06月1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