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群英书屋“是吾家”系其祖父唐安亨于清咸丰三年(1853)所建住宅。同治六年(1867),唐群英之父唐星照解甲归田后,新建“三吉堂”宅第,“是吾家”便成为“三吉堂”的书屋。唐群英自幼在“是吾家”启蒙并度过青少年时代。夫亡大归后又在此博览群书,接受新潮思想。晚年在此继续倡导妇女解放,从事女子教育事业,并整理自己的诗稿文章,留下了《饮香阁诗文集》4卷。“是吾家”与唐群英一生有着紧密的联系。
书屋为砖木结构,建在高47厘米的台基上,二进三开间,面阔13.4米,进深15.3米,两进间置天井;悬山顶,小青瓦,白粉墙,三合土夯筑地面。围墙高2.18米,墙脊覆小青瓦。槽门为两坡水顶,双开板门。书屋旁置小花园。1991年,唐群英墓及书屋公布为衡山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50年代初,“三吉堂”分给当地村民,“是吾家”也不例外。由于年久失修,“是吾家”仅存第一进,且墙体及建筑构件破损严重。第二进及两进间天井废圮,连同旁边小花园一起辟为菜地。住户在侧旁搭建的偏檐杂屋、猪圈杂乱不堪,一副破败景象。
1999年7月中旬,住户准备拆除“是吾家”新建住宅。衡阳市文物管理处(后先后更名衡阳市文物处、衡阳市文物局)从唐存正先生处得知这一信息,迅即向衡山县有关部门发出《关于唐群英故居“是吾家”保护问题的两点意见》,明确提出:鉴于唐群英的重要历史地位,其故居仅存部分即书屋“是吾家”又是文物保护单位,所以必须保留,不得拆毁;敦请衡山县文物部门就住户另行择地新建住宅相关问题及费用做好调研和测算,为政府征收“是吾家”提供决策参考。
唐群英书屋“是吾家”面临被拆毁的问题引起了衡山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收到衡阳市文物管理处的函件后,县政府立即召集有关部门研究保护措施,决定做好工作,动员并帮助“是吾家”住户择地另建住宅,并实地调查,现场办公,当场拍板择地另建。镇政府及村组表示全力支持,住户表示决不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从收到函件到解决问题策略的确定,前后不到4天时间。
1999年12月底,唐群英故居“是吾家”收归国有,整体按原状修复“是吾家”提上了议事日程。中共衡山县委、县人民政府及上级文物部门一如既往给予极大的关心,唐存正先生四处奔波,大力宣传,争取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积极支持,终于在唐群英诞辰130周年之际即2001年将“是吾家”整体按原状修复,并恢复了“是吾家”旁边的小花园。此后10余年时间,又陆续对唐群英书屋“是吾家”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和建设。修复后的“是吾家”,围墙槽门上悬挂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彭佩云题书的匾额“唐群英书屋”;第一进正门上置匾“是吾家”,门联为“是足下青云起处;吾家中紫气盈时”。堂屋后墙正中悬挂着唐群英巨幅照片,两侧挂有孙中山“发达女权”和陈立夫“女权斗士”的题词。左室复原唐群英晚年居住的卧室,室内陈设她生前使用过的雕花床、书桌、靠椅、茶几和梳妆柜;右室恢复其陪人的居室。第二进还原唐群英晚年读书、写作的书房和平日会客的场所。
旁边的小花园命名为“群英纪念园”,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题写了园名。园门两侧碑墙刻有邓颖超、黄启璪等领导人论述唐群英的选录及一些专家学者缅怀唐群英的文稿摘要。园内中央立有唐群英胸像,像座刻有康克清题写的“唐群英 一代女魂”。四面碑墙分别选刻“群英诗选”23首和孙中山、黄兴、宋教仁、张继、唐绍仪、仇鳌、秋瑾等伟人名流以及当代国内外著名诗人词家的赠诗赞词56首。台湾著名社会活动家马鹤凌(马英九之父)先生给唐群英寄赠的赞词亦镌刻其中。这个文化品位很高的诗碑林被命名为“群英诗苑”,位列衡阳十大诗词工程之一,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湖南省诗词协会会长赵焱森为之题写了苑名。
从“是吾家”及群英纪念园后面拾级而上,为依山而建的碑廊“咏梅阁”。阁名为唐群英的长孙唐存正先生亲书。碑刻内容分为三部分,即各级领导如周铁农、孙轶青、刘正等的题词,唐群英的言论、诗联及文稿选录,当代吟诵唐群英及其家风的诗作。碑廊两侧施方柱,悬山顶,小青瓦,白灰瓦头,木质梁架;面向“是吾家”一侧的柱间挂落为“万”字纹雕饰,下面施美人靠,供游人小憩。整个碑廊显得古朴典雅,庄重大气。
如今,环绕“是吾家”的唤晴亭、群英广场、群英陈列馆、延寿古井以及毗邻的唐群英墓等,与“是吾家”共同组成一个群英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可供有人探寻唐群英人生轨迹及其人生价值的文物展示群体,成为宣传中华女杰唐群英的重要阵地。
2002年5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将唐群英故居——“是吾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正式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关工作正在进行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