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过苏州多次,很惊讶那座城市的文化积淀层次清晰,保存良好。我想,这不仅得益于苏州东临上海、南接嘉杭、西抱太湖、北依长江的独特地理位置,让她在历代的战火中幸免于难,更得益于有一条一千四百年前就开通的“高铁”——大运河。
是的。大运河就是苏州最早的高铁!
在以水运交通为主的古代,运河就相当于现在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虽然汉武帝时期就在吴江南北沼泽地带开河,南接杭嘉运河,基本上接通了苏州至嘉兴的运道,但是,因为条件有限,工程规模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也有限,只相当于现在的局地高速公路。而后来,隋炀帝下令开凿的江南运河,才把洛阳、扬州、苏州、杭州、南京、北京等城市连为一体,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铁”。
关于隋炀帝杨广这个人,各种史书给我们灌输的印象是:暴君。有的史书甚至还把他和帝辛、嬴政并称为“三暴”。
我查阅了不少文献,杨广被定为暴君的理由大致有这么几条:一是弑父杀兄淫嫂;二是劳民伤财三征高句丽,皆以失败告终;三是动用大量民力修运河供自己乘舟巡幸。
关于弑父杀兄淫嫂,最早怀疑并指出隋文帝死于被弑的是隋末唐初赵毅,其《大业略记》中有“高祖大怒,啮指出血,召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严等令诏废追庶人杨勇,即令废立。帝事迫,召左仆射杨素、左庶子张衡进毒药。帝简骁健宫奴三十人皆服妇人之服,衣下置杖,立于门巷之间,以为之卫。素等既入,而高祖暴崩”之类的记载。之后,唐中期的马总在其《通历》中也有类似记载。至于后来的各小说笔记和史学界也大多引《大业略记》《隋书后妃列传》《通历》等书为直接证据,有的还说杨坚死后,杨广又假传文帝遗嘱,要杨勇自尽,杨勇未及回答,派去的人就将杨勇拖出杀死。加上三征高句丽,导致将士伤亡;开凿大运河,死了几十万(有的说上百万),他杨广当然是个暴君了。
历史真相果真如此吗?我看,未必。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出于统治者的需要,修史很难做到客观公正。一些正史记载的东西,也未必属实。例如,韩愈按照宪宗旨意编修的《顺宗实录》,拥护(宪宗)者即受到褒扬,反对者即受到贬斥,被后人评价有失公允。
对于隋炀帝,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他开凿运河是出于当时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需要。从政治上来讲,他是子续父业。因为早在开皇四年(584年),由于国家仓廪空虚,隋文帝在下令建造大量仓库的同时,从潼关到长安,引渭水,开凿了广通渠。开皇七年(587年),为了进一步扩大漕运,隋文帝又开凿了山阳渎。由此可见,国家当时的确需要开凿运河,而隋炀帝开运河仅仅是隋文帝开运河的继续。开通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沟通京师洛阳与江淮的交通,便利漕运。从经济上来讲,江淮以南地区经过三国以来几百年的发展,已在全国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荆州和扬州均富甲一方,整个南方也成为全国鱼盐杞梓以及丝麻布帛的主要供应地,而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却在洛阳。所以,运河一旦开通,就能把全国的政治重心与经济重心联系起来,把富庶的江南财富以田赋的方式加以征集,并通过运河转输到洛阳。
还有一点,在隋朝建立以前,中国长期处于南北朝分裂状态。隋朝建立以后,陈朝的残余势力一度与中央对抗。开凿大运河有助于中央对南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秦始皇修筑的长城,现今已基本失去防御的功用,而隋炀帝开掘的大运河,至今还在造福于民。如果我们看到一千四百年前的“高铁”——大运河对历史的贡献,看到运河直到今天仍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那么,我们对隋炀帝的认识就会更加客观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