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应用遍地开花 优秀人才年薪百万
人工智能
据新华网报道,近日从广东深圳召开的第二十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人才与智力交流会上了解到,“一年前,人工智能领域的应届硕士生大约能拿到30万元年薪,博士生则高达50万元。现在,企业给应届生的薪水提高了10%至20%,一些企业给博士生的年薪升至80万元。”
杨光(化名)是北京大学自然语言处理方向2018届的硕士毕业生,目前在国内某互联网巨头公司从事人工智能产品开发工作。
关于人工智能领域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杨光告诉记者,同学们毕业后大多都投身科技行业,从事技术相关的工作,就业的地域也集中在北京、深圳、杭州等大城市。而关于薪资,一般硕士毕业生年薪能达到30万到40万,优秀的毕业生更是千差万别,从50万到上百万都有。“以往,人工智能多在学界发展,但现在,这个领域更多的研究和发展需要和业界结合,在业界落地和实践。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业界的应用是一个遍地开花的状态,所以薪资水平水涨船高,足够优秀的人才自然能拿到高薪。”
新兴专业发展迅速 市场认知还需完善
大数据
林欢(化名)现在是某互联网公司的数据挖掘师。2017年,她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应用统计专业大数据方向毕业,面试过三四家公司后,很快确定了心仪的工作。然而,在毕业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林欢用“迷茫”来形容自己。
“当初读研选择大数据方向的时候,其实我并不是很清楚会学到什么,工作会是什么样。但是从专业性上来说,大数据专业在统计方面比不上统计学专业,算法方面比不上计算机专业,感觉这个专业的地位比较尴尬。作为学习这个专业的学生,有时候自我定位就会比较迷茫。”
为了找清楚发展方向,林欢在校期间就做了很多份实习,但她认为同样迷茫。“我所在的实习岗位明明标注着需要大数据的专业背景,但在实习过程中用得最多的是EXCEL的数据透视表,这种比较初级的统计方法。我的感觉是虽然有的企业需要大数据人才,但大数据专业是什么样的?大数据专业的毕业生应该怎么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有的企业并没有想明白这个问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副院长任韬告诉记者,现在市场对大数据的认知还不是很完善,很多企业设置的岗位叫做大数据,但实际工作内容也就是传统的数据分析,是一种“伪需求”。但这种“伪需求”情况属于一种发展阶段,它并不一定是坏事。“这个岗位现在不是大数据,并不意味着以后不是。很多企业现在设置大数据岗位,也是在做一种探索和人才储备,需求是要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去明确的。”
任韬介绍,大数据专业还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国内真正有大数据专业的毕业生是从2017年开始。不过大数据专业发展迅速,2017年,招收大数据专业的院校在教育部备案的已经有200多家了,而且招生规模也在增加,以后产生的毕业生规模会非常大。
人才缺口大 学生越来越抢手
老年服务与管理
今年22岁的孙宏鑫现在是一家知名老年公寓的生活照料主管,负责照护失能和半失能老人。2017年7月,他从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从事老年照护工作至今。
2016年,当时还没毕业的孙宏鑫和同学们一起进入了老年公寓实习,孙宏鑫拿出了照顾爷爷奶奶的劲儿,把老人们当成了自己的亲人,慢慢适应了工作。现在,他主管整个楼层的照护工作,手下带了14个员工。有新员工入职时,他还是会手把手地培训指导他们。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研组长王婷告诉记者,现在养老护理员的缺口巨大,养老专业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时非常抢手。“按平均1比3的照护比配备养老护理员,北京市需要养老护理员5万人左右。而目前,在北京市养老机构工作的人员共计1万余人,除去其中的管理人员、工勤人员,养老护理员仅有5000人左右。”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