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空中飞行了6个多月,越过4.58亿公里后,火星探测器“洞察”号降落在了火星表面的艾利希平原上。“洞察”号的成功着陆,吸引了大量“眼球”,但是“洞察”号登陆火星后的这几天在干什么,很多人却不知道。咱们看看“洞察”号登陆后都在忙些什么吧。
漫游在荒凉火星上的智能机器人
在“洞察”号最早拍摄的两张照片中,一张是背景摄像机拍的,显示了火星远处的地平线,由于半透明的防尘盖还没去掉,镜头画面布满了尘埃;一张是仪器部署摄像机拍摄的,显示了着陆点周围的情况。收到这两张照片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以“洞察”号探测器的口吻发了两条推文,一条是——“我很愉快!在我来这里的第一天,就打破了第一个纪录,产生的电力比以前任何火星表面的机器人都要多。我正在一片没有岩石的沙地上晒太阳。”另一条是:“我已经逐步进入了工作流程。这是忙碌的几天,现在我发出一张新的没有相机镜头盖的火星照片。另外,我的机械臂相机还能看到新的景象。”
再过几天,“洞察”号上相机的防尘盖都会取下,人们就可以看到火星上的美妙风景了,而且还会是立体的3D图像,以让科学家们帮助它找到放置热传感物理特性箱和地震试验仪的最佳位置。未来几周内,“洞察”号将持续监测着陆点周围的天气和温度状况。
作为第一个洞察“火心”的航天器,此次“洞察”号探测器登陆火星有两大科学目标:一是通过研究火星内部结构及过程了解类地行星的形成和演化;二是了解火星构造活动和陨石撞击活动现状。具体科学目标包括确定火星壳的厚度和结构,火星地幔的组成和结构,火星核的尺寸、组成和物理状态,火星内部的热状态,测量火星地震活动的频率和地理分布以及火星表面陨石撞击的频率。
让人类首次听到火星风声
美国航天局7日宣布,不久前登陆火星的“洞察”号无人探测器捕捉到了火星风的声音,这也是人类首次通过探测器了解火星风声。
美国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当天公布了一段“洞察”号传回的约20秒的火星风音频,听上去是低沉的“隆隆”声。这是“洞察”号上的传感器于12月1日在艾利希平原上捕捉到的,风由西北往东南方向吹,风速约为每秒5至7米。这与火星轨道上观测到的着陆区沙尘条纹方向一致。
捕捉到火星风声的传感器分别是位于“洞察”号内部用于气象数据搜集的气压传感器和位于探测器甲板上的地震测量仪。两者记录风声的方式不同,气压传感器直接记录了空气振动,地震仪则记录了风吹过“洞察”号上太阳能板引起的探测器振动。
“洞察”号首席科学家布鲁斯·巴纳特表示,捕捉到这段音频是“意外收获”,“这些声音很虚幻,很不真实,听起来既像是风声,又像是大海咆哮的背景音,让我感觉既像身在地球,又像是在外星球”。
巴纳特说,“洞察”号的任务之一就是测量火星上的运动,其中包括由声波引起的运动。
我国火星计划已经启动
火星探测项目也是我国继载人航天工程、嫦娥工程之后又一个重大空间探索项目,是我国首次开展的地外行星空间环境探测活动。
今年3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十一院研究员周伟江就曾透露,我国的火星探测器计划于2020年发射,目前已完成气动外形设计,以及气动力、气动热设计工作。
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博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型号设计师钱航告诉记者,我国首次火星全球遥感与区域巡视探测任务已获得国家批复立项,计划在2021年实现火星探测器着陆火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正在开展火星探测器和大型运载火箭的研制任务,将开展对4亿公里外的火星进行着陆巡视探测工作。按照任务计划,火星探测器将一步实现“绕、落、巡”工程目标,在一次任务中实现火星环绕探测和巡视探测的目标,获取自主火星探测科学数据,实现深空探测技术的跨越。科学目标是通过环绕器与火星车独立探测和联合探测,实现对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科学探测。此外在2030年前后,中国还将实施三次深空探测任务。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