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刘思远 图/衡南县委宣传部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我国的改革进程以来,弹指一挥间,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走过了40年的光辉岁月。
衡南紧跟时代变革的脚步,踏准改革的每一个节奏,解放思想,大胆开拓,经过40年的改革和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极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步履铿锵、踏歌而行的衡南,已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发展篇: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叫卖声,说笑声,高音喇叭声,将衡南县城云集烘托得热闹非凡,临街林立的铺面百货齐全,购销繁忙。
“以前住土砖房,一年到头赚不到几个钱,买点东西还得走半天。现在家里盖了两层楼房,小汽车都买了。”从最初的无处挣钱、买袋盐也要跑远路到今天的家门口即可实现务工和购物,这让云集镇居民阳志明很是满意。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衡南经济总量跨越发展的40年。
40年来,衡南始终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凝心聚力,奋力拼搏,县域经济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经济总量加速壮大。
197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仅有1.72亿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全县经济总量持续扩张,连续跨越几个台阶。自2008年全县GDP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16.69亿元后,衡南经济走上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2012年突破200亿元,2016年突破300亿元。2017年达到349.89亿元,是1978年的203倍。人均GDP 2017年达到3.21 万元,是1978年的160倍。自1993年以来,衡南GDP总量稳居全市前三位。
生态篇:绵延绿色助力脱贫
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衡南县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围绕生态抓整治、抓保护、抓发展,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近年来,全县相继关停了“十五小”企业和松江地区重污染企业,大力开展砖瓦、采石场等重点行业专项整治,有效地堵住了污染源头。特别是,随着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深入实施,全县4个地表水考核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2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率均为100%,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9.5%。
在衡阳森本生态农业的组培车间,成百上千个透明玻璃罐整齐摆放在组培架上,瓶罐里的每一颗幼苗都是利用植物体的一部分,如一段茎干、一个细胞,进行人工“组织培养”。
衡阳森本生态农业的技术负责人杨友志告诉记者,除了高科技组培让名贵中药种苗扩繁外,公司还将延伸产业链条,拓展第二产业,进行产品精深加工。
同时,在育苗、炼苗、种苗的过程中,公司采取“基地+农户”的模式,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社,鼓励农户参与,在产品增量、企业增效的同时,带动农户增收。目前,在森本生态的基地里,每天参与劳作的当地工人有100余人,年收入最高的可达到6万余元。
目前,衡南县共创办美丽乡村示范村5个、秀美村庄示范点64个。2014年以来,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2203人,减贫率达56.98%,年均减少8050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7.83%降至2017年的2.55%,年均下降1.32个百分点,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177户3588人。
民生篇:提升“红利” 百姓满意
“做梦都想不到能住上这么敞亮的房子!”今年初,衡南县三塘镇洲市村甘冲组贫困户王祖德从县委书记杨洪峰手里感激地接过新居的钥匙,他成为衡南县首批14户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户的一员。
前不久,江口镇贫困户李明初因突发脑梗被送往县人民医院就医,在治疗8天后,病情得到好转。出院时,他通过“一站式”结算服务窗口,6800元的住院医疗费用报销了近6000元。
一系列的民生举措,彰显了党和政府的涓涓爱民之情,让宏大蓝图有了可体会的温度。
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县居民收入持续提高,到2017年底,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0207元、19023元,均为2013年的1.4倍。
收入的提高促进了消费观念的改变。2017年,全县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14923元,用于科教文娱消费支出2445元,人均住房面积达到60平方米,分别为2013年的1.6倍、1.9倍、1.4倍。
40年来,从工人到农民,从老人到儿童,从企业职工到灵活就业和临聘人员,全部纳入了社会保险范围。到2017年,全县五大保险参保对象已接近180万人次。城乡医保参保率、基本养老服务补贴覆盖率均达到100%,每千名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达到35.6张。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城乡低保月人均救助水平十年来分别增长3.8倍、6.1倍,集中、分散特困供养对象人均供养标准分别增长了3.1倍、6.2倍。
一系列重点民生工程的实施和惠民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这40年的“民生清单”,描绘出的是衡南亲民爱民的美好景象,也是该县建设幸福家园、让幸福落地生根最有质感的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