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父和小姨结婚的时候没有住房,只有被门帘隔成两间的6平方米的学校宿舍。前面一间是办公室兼客厅,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都在这里。时常,姨父和小姨正说着话,听到学生在门外喊“报告”,小姨便起身走进门帘后面的卧室。
姨父所在学校只有五位老师,没有厨师,没有园丁,没有保洁员,更没有保安。这些角色全由以校为家的姨父一人担当,姨父每天都负责开关校门,打扫校园,给花草树木浇水,保护学生的安全。结婚后,小姨主动承担起学校老师的厨师角色。后来,她又肩负起给家远带饭学生饭菜加热的担子。
姨父小姨的宿舍很简陋,一张办公桌,一把木椅,一张木板床,一个他自己动手做的脸盆架,两套被子是小姨带过去的,一个小衣柜是结婚时添的。
宿舍隔壁就是教室,教室的隔壁有一小块荒地。结婚后,小姨将荒地开垦出来,种上了萝卜、白菜、丝瓜、辣椒、茄子等蔬菜。每天中午,小姨都会用这些蔬菜做一大锅汤,让带饭到学校的学生喝上一碗热腾腾的菜汤,暖胃暖心。为了改善生活,姨父会在周末到河边钓鱼,摸河蚌,捉黄鳝。
学校后面有一座山,山上树木茂盛,翠竹成荫,还有花儿映衬。姨父常说,他一直生活在诗情画意中,脸上时常挂着幸福的笑。尽管学校很破旧,屋顶的小洞和没有玻璃的窗让人头痛。
多年来,姨父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有的出了国,有的开了公司,有的当了大官。但是,学生们官再大,钱赚得再多,回到这里,他们最想喝的,还是小姨的那碗蔬菜汤,他们最想说的,还是当年的家乡话。几乎每年,都会有学生组织同学会,邀请姨父参加。每一次同学会上,姨父都会背诵《孟子告子上》的一句话:“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姨父说,做事先做人,无论何时,得先将“良心”二字安放心中。
一晃四十年过去,姨父退休了,学校旧貌换新颜,盖起了五层教学大楼,规模宏伟,宽敞明亮。教学楼旁边又盖了栋家属住宿楼,闲适安逸,生活便利。住在新居,听琅琅书声,姨父喜笑颜开,每天带着孙子吟诵《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