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游学应该注重深度的“学”,而非走马观花的“游”;游学产品不单单是旅游产品,还属于教育产品。高质量的游学产品,应配以专门的从业人员、专业的课程设计以及健康可持续的运营链条,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和教育资源。
对于举办游学活动的机构来说,要科学、专业、深度地设计课程及行程,让参与者在旅游中获取知识,在学习的同时也收获身心愉悦。对于参与游学活动的孩子来说,游学是为了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增强与其他文化交流沟通的能力,而不应该成为盲目攀比和炫耀的资本。
健康的行业发展期待井然有序的市场环境,需要成熟的行业规范和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保障。让游学回归本质、真正体现其自身价值,还需要更多理性思考和冷静对待。 ——评论员 徐 可
2.朋友讲了一个例子,他家孩子所在学校今年也组织了游学,分国内和国外,国外好几万,国内也要四五千。对于不少家庭来说,实是不小支出。很多家庭不愿意、没能力,但老师一呼吁,孩子也想参加,也是源于一种跟风。
如果没有学校力量在背后推动,游学市场真会这么火热吗?游学中大量出现学校领导和教师身影,需要承担费用吗?很多游学其实就是旅游,且其费用远远高于一般旅游。
游学当然有其意义所在,但对其作用也不要高估。游学需要不菲的费用,而当有学校力量参与其中时,就有可能带来一些不太好的联想。更重要的是,游学以学为前提,不应该有“游”无“学”、重“游”轻“学”,不能成为升级版特别是暴利版的旅游。
——评论员 毛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