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越来越快,手写信的人也越来越少。马路两侧的大邮筒,日日吃灰。谁曾想,上班路上能偶遇邮政小哥来取件?希望这道美丽的绿色风景能一直被保留。”近日,一名市民在街上看到一名邮递员在邮筒边开箱取件,他拍下照片传到网上,并写下以上感慨。随后在网上掀起一波回忆杀——“邮筒真的还在啊”“我小时候还有过笔友”“下课会去学校传达室翻信箱的我”……
正如新闻所描述的,绿色的邮筒,黑色的投信口,加了把锁的箱门,在手机还不盛行的年代,那里积聚着最浓烈的情感期盼:期盼它能捎来远方亲人、师长、朋友、同学、恋人的关爱、问候、交流或相思。如今,随着手机越来越普及且智能化,不仅能打电话、发短信,还能聊QQ、用微信以及视频聊天,人与人之间的书信往来与期盼,似乎已经成为了历史烟尘。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虽不再有“云中谁寄锦书来”的期盼,但邮文化、书信文化仍属于弥足珍贵的传统文化,是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在山长水阔、易作别难相见的年代,邮筒以及书信对人们交流情感、互通信息起到了巨大作用,我们理当让邮筒这个使者不至于成为时代弃儿,消失在滚滚红尘中。交流情感、互通信息的方式再怎么变化,我们也不能丢弃这种传统文化。
由让网友感怀的邮筒,想到当前走红的一些书信类文化节目,如《见字如面》与《信中国》。在不写信的时代,这类节目为何仍会走红?应该说,走红的不是书信这种表达形式,打动观众的也不是书信这种交流载体,走红与打动观众的是书信背后的一种情怀。为呵护这种情怀,当今每个城市千万别因业务量减少而取消所有邮筒,还是要保留一定数量,让它成为城市的一道独特风景、复古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