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全国连锁儿童室内游乐设施品牌旗下部分亲子儿童乐园门店因关店、暂停营业等原因,导致会员卡无处可用或者无法退款等问题相继出现,再次引发公众对预付卡风险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美容美发、娱乐健身、教育培训等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商家以较低折扣吸引消费者购买预付卡。但是,预付卡消费投诉也日益成为消费投诉的焦点,不少发卡企业频频爆出恶意欺诈、敛财跑路、霸王条款等坑人陷阱,使众多消费者蒙受损失却申诉无门。
预付卡问题频出,一方面是由于消费者办卡盲从和不谨慎所致,另一方面也暴露出相关预防、监管和处罚机制不健全。事实上,早在2012年,商务部就发布了《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其中明确规定,单用途预付卡归各级商务部门管,发卡企业应在开展此业务之日起30日内前往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备案。要是不备案还逾期不改正,要被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但据检查发现,大部分发卡商家并没有在当地商务主管部门备案。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预付卡式”的经营模式,这显然暗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
因此,对于消费者来说,办卡需谨慎,储值更应当心。对于监管部门而言,要走出办公室,主动督促发卡主体备案,将其纳入监管范围,做到事前备案也要加强事后监管。同时,当出现违法现象时,要对违法经营者严厉处罚,并及时对企业的失信信息予以公示,使其一时失信,处处受限,增大其违法成本。此外,应建立风险保证金制度,由监管机构对发行商家进行定期评估,根据商家的经营状况和信誉决定风险保证金缴纳的比例,从而增强预付卡的信用基础,在商家破产、跑路时,降低消费者的损失。同时,应加快建立消费预防机制和惩罚赔偿机制,对跑路和恶意侵占的,要进行治安处罚甚至追究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