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无小事,细节决定成败”,这是段雪琴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段雪琴坦言,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对于麻醉医生而言,如何为患有多种基础疾病的老龄患者进行安全、精准、有效的麻醉,帮助他们安然度过手术关,并尽可能避免并发症,这是麻醉学的新课题,也是“麻醉人”的追求。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基础疾病的86岁的张爷爷是段雪琴的一位“特殊患者”。
张爷爷10年前做过腹股沟疝手术,近日腹股沟疝复发,疼痛难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需再次手术治疗。本来腹股沟疝手术只是一个简单的“小手术”,但是,因患者年龄较大,其他病变多,麻醉风险也大,他辗转了多家大型医院,均因“有所顾虑”而没有做成手术。
最后,张爷爷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衡阳市中心医院找到段雪琴。段雪琴懂得张爷爷的“心理”,她亲临病人床旁,耐心地细举案例,仔细进行会诊评估,充分赢得了张爷爷的信赖。从术前准备到麻醉的具体实施,她量身为张爷爷打造麻醉计划,优化麻醉过程,加强镇痛方案,使得张爷爷不仅安全地度过手术,而且术后随访伤口完全不痛,无任何不良反应,顺利出院。
为此,张爷爷及家属十分感激,连续送来了两面锦旗以表感谢,逢人就夸段主任技术高超,还介绍了多名病人来院就诊。后来,俩人还成为了微信好友。
多项技艺淬炼英雄实力
“平时跟别人说我是麻醉医生,有些人认为,不就是打一针就走吗?其实啊!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虽然外界对麻醉科多有不理解,但是段雪琴依旧尽己所能地当好这个幕后英雄。
她认为,在所有医务人员里面,麻醉医生必须具备最全面抢救技能、知识、经验、理论、方法。
“我们要对手术患者内环境、酸碱平稳的调控及重要脏器功能的保护、困难气道的处理、术中液体的管理等了如指掌。不仅要提供无痛技术,更重要的是,要保住患者性命。麻醉工作中有很多常规指南可依,但总有一些病例突然来临让你一时无据可依,需要随机应变。因为凡是麻醉都有风险,哪怕是再小的手术。因为由于麻醉药品对呼吸、循环和中枢神经系统都存在显著的抑制性影响,尤其遇到体质特殊的病人,导致一些‘小’的麻醉也可能出现问题,如果没有充分重视,一旦发生意外,抢救措施跟不上,将导致严重后果。”对于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麻醉科医生,她表示,扎实的医学基础、高度的责任心、强大的应变能力缺一不可。
零投诉彰显英雄业绩
作为一名麻醉医生,30余年的麻醉临床经验,让她在临床麻醉、疼痛干预、围术期危重病人的救治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
作为科室主任,她以身作则,精耕细作,带领科室团队坚持安全、高效的人文理念,重视术前术后访视,积极发展麻醉科在围术期的作用,采取多模式镇痛原则,为病人打造安全舒适无痛的医疗环境,实现患者零投诉零事故,推动麻醉科不断向前发展。2017年,科室大力开展可视化技术、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镇痛、无痛胃肠镜等技术,为无痛医院的建设奠定基础。
同时,她十分重视麻醉科整体业务和学术水平的提升,积极调动大家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合理安排住培及麻醉分配工作。在她指导下,2017届麻醉科住培学员百分百通过住培结业考试,科内医生参加省内及全国病例演讲比赛成绩名列前茅。
麻醉学科作为外科手术发展的桥梁,常常面临的是生死共存、性命攸关等严肃问题,也正是由于麻醉科的发展,很多外科手术才得以成功开展。
“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这句话形象描述了麻醉医生在一台外科手术中的重要作用。
数十年如一日,段雪琴坚定而又努力地从事着麻醉这项“让人睡着的艺术”。
■文/本报记者 刘 臻 图/本报记者 罗 盟
如果说外科手术医生是台前英雄,那麻醉医生就是当之无愧的幕后英雄。段雪琴,便是这么一位手术台旁的幕后女英雄。
身着绿色手术服,头戴蓝色手术帽,脚上穿着特制的拖鞋,整天穿梭在手术室,段雪琴给人一种干练、沉稳的感觉。甘当绿叶,为生命续航,她一直默默为各类手术创造积极条件,专注而执着地护卫着患者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