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发声
日前,武汉某高校硕士研究生陶某跟母亲进行了一场有关导师的对话后,从宿舍楼坠楼身亡。该校宣传部表示,自杀事件发生后,学校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专班调查和处置相关事宜。而在数月前,西安某高校也发生了一起博士生溺亡事件。两起自杀事件,再次引发舆论对师生关系的关注。
1.笔者看来,和谐的师生关系至少应该有三个方面:一是德行与学问俱佳的导师,二是真诚而好学的学生,三是缜密且有力的制度保障。换言之,在研究生自杀的问题上,把板子仅仅打在任何一方,把责任全部推给任何一方,都是不合理的,也是难以解决问题的。那样只会让师生关系紧张化,让导师和学生心中都草木皆兵。
对于学生来说,入学之前都要确定心理健康的程度;出现心理问题后,也要积极寻求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对于导师来说,则需要制定科学化的导师责任制度,建立健全的对导师进行师德和学术评价机制。这一方面是为了约束老师的行为,另一方面,也是对老师的学术研究的一种鞭策和引导。这样,才能让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回到单纯的教育和学术定位上,也才能拯救任何偏离学术研究的导师和学生。
——评论员 赵清源
2.读研究生的都是成年人,也知道这种关系只不过几年,忍受一下。很多人认为,陶某可以再忍一忍,“用时间换空间”,坚持一个月,毕业、工作,就可以摆脱了。但现实是,人的忍受能力是有限的,他倒在黎明前的黑暗中。
要重塑师生关系,当然需要导师要普遍懂得“节制”,需要学生更加“勇敢”。但是,更重要的是,高校应该设计出一套学生碰到不良导师能够逃生的通道。比如,给每个学生一次更改老师的机会;或者以类似“教授委员会”,而不是导师单独决定学生的论文是否能够参加答辩。
——评论员 张 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