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武孝军
本报讯 连日来,常宁市罗桥镇湖波洞村的稻田中机声隆隆。随着耕整机前行,一排排泥块有序翻身,并自动垒成行,农机在春耕生产中大显身手。
来自市农机部门的数据表明,截至去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601.5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50.1%、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8%。全市动力机械中,大中型拖拉机、配套耕整地机械、水稻插秧机、大型联合收割机、大型粮食烘干机等先进适用机具增长较快,小型、老旧、高耗能的落后机械逐步被淘汰,一大批大中型拖拉机和大型高效复式节能环保的新型机械得到广泛应用,全市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得到了优化。
为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我市强化部门协作,加大资金整合、措施帮扶,开展品种、栽培、机具和加工等技术集成探索,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形成粮油全程机械化生产推广合力。7个县(市)都建立连片万亩的水稻油菜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解决水稻主产区的机械化机插、无人植保、机烘技术和秸秆还田的示范推广,打造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
同时,我市注重引导扶持,大力培育农机化新型经营主体。全市已注册农机合作社697家,专职从业人员2.8万人,流转耕地面积超过95万亩,作业服务面积(含跨区服务面积)超过485万亩;开展“四代一管”(即代耕、代育、代插、代收、植保统防统管)等订单式服务,解决了农机新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农机作业服务向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