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电影春节档票房要“挤水分”。农历腊月三十到正月十五(2月15日至3月2日)春节档期间,各大片方将联手限制票补——全国影院票价(普通观众实际支付部分)不低于19.9元;在补贴的票数方面也有限制,单部影片不得超过50万张。票补对电影票房究竟有多大影响?今年春节档将成为“试金石”。
所谓“票补”,就是电影票补贴。影院出售的电影票原本有一个规范的最低票价限制,大概是在25元至35元之间,但观众在一些订票APP上可以买到8.8元、9.9元等超低价电影票。事实上,这中间的差价多数都是由电影片方或者电商平台等补贴给影院的。
“票补”的初衷是好的。2014年国庆档影片《心花路放》在“猫眼电影”开启9.9元和19.9元超低价购票先例,仅预售票房就高达1亿元。由于提前锁定观众,该片最终票房突破10亿元。某种程度可以说,“票补”刺激了观众的观影需求,做大了电影市场的“蛋糕”。
但凡事过犹不及,“票补”所尝到的“甜头”终究是抵不过“苦头”的。首先,“票补”虽然有利于冲票房,但对中国电影伤害也大——有业内人士如是说:电商与片方放肆烧钱补贴,会让观众产生中国的电影票是低廉的错觉,50元一张电影票反而成了暴利。更为关键的是,票补除了造成票房虚高,还衍生出不少电影造假的新手段,例如直接出钱买票房、虚假排场等,从而制造出电影票房火爆的假象。
其次,“票补”本质是资本实力的较量,依仗“票补”占有更多排片率,成为资本大片垄断市场的一种发行策略。当票补成为潜规则,在利益刺激下,影院也大多依据票补来排片。如不遵守这一游戏规则,就只能出局,何谈市场公平与秩序?据透露,一部影片如果大规模进行票补,投入可达到数千万元,甚至在业内还流传出“没有5000万元票补别进贺岁档”、“没有1亿元票补进不了春节档”这样不可思议的说法。因此从长远看,票补盛行导致内容并不上乘的电影混入市场,甚至劣币驱逐良币。影院排片表上的烂片越来越多,会让观众产生越来越深的失望。
或许有人会认为,有关部门在春节前发出了这一“限补令”,会让观众看电影的成本比以往多了,甚至会流失一部分电影观众,这是有欠考虑的。其实不然!现如今,各大片方联手限制“票补”,堪称“可贵的觉醒”,既是为了避免资本层面的恶意竞争,也能给同档期影片、尤其是小成本影片和文艺影片创造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此举就是一个深刻警醒:中国电影急需脚踏实地、内容为王,与其砸钱用于票补,不如把钱花在电影制作上,拍出高水准的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