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面十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01月24日 星期三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拿什么拯救
身陷“培训贷”的毕业生
  近日,多名刚毕业的年轻人应聘南昌市一家科技公司,被“说服”进行技能培训并办理了贷款;如今,他们想要终止贷款,却并不容易。1月20日,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沙井分局表示:初查发现该公司存在超范围经营,已对该公司下了相关通知。

  

  1.《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收取财物;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无论如何,用人单位断无向员工及准员工收取招聘和培训费用的道理,遑论贷款缴纳培训费?

  名为科技公司,却干着培训机构的事;没有实际履约能力,却以招聘面试、推荐工作的名义招徕人、蛊惑人贷款进行所谓的岗前培训;还编造和多家知名企业存在合作关系的故事,这种公司的做法可谓“挂羊头卖狗肉”。求职青年的大量时间、精力被浪费,还背上一身债。如此“师徒贷”“培训贷”骗局,社会危害性不容小觑。只有对类似“师徒贷”“培训贷”做到定性准确、精准打击、罚当其过,才能还培训及就业市场一方净土。

  ——评论员   于立生

  

  2.对于“师徒贷”“培训贷”的肆虐,有网友叹息,现在的大学生涉世太浅,缺乏基本的辨析能力,进而遭遇了这样的骗局。类似说法或许不无道理,但将“师徒贷”“培训贷”的原因简单归咎于大学生们的单纯与天真,依旧显得不那么合适。从新闻报道的事实来看,这些“师徒贷”“培训贷”大多有着完美的伪装,一般人可能无法轻易地辨析。说“师徒贷”“培训贷”缘于大学生的单纯,如此归因显然太过肤浅。

  至于拿什么拯救陷于“师徒贷”“培训贷”中的大学生?笔者认为,只有高校、执法部门、监管机构形成监管的合力,“师徒贷”“培训贷”才会失去存在的土壤,其背后的黑色利益链条才能完全被斩断。

  ——评论员   王   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纠正跑偏的师生关系
拿什么拯救 身陷“培训贷”的毕业生
防范高空坠物,不能止于“全楼担责”
租人服务风险边界要厘清
衡阳晚报版面十三A13拿什么拯救
身陷“培训贷”的毕业生
2018-01-24 2 2018年01月2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