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面十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01月24日 星期三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纠正跑偏的师生关系
  桂从路

  近日,两则发生在大学校园里的新闻引发热议。一则是女博士罗茜茜在时隔10多年后,实名举报北航教授陈小武性骚扰多名女学生,北航迅速调查核实,撤销其职务和教师资格等,教育部也撤销了其“长江学者”的称号;另一则是西安交大在读博士杨宝德溺亡,针对“不堪导师奴役自杀”的说法,西安交大针对该事件回应称,杨宝德的导师周筠确实存在让学生到家里打扫卫生、陪同超市购物、洗车等行为,校方已对周筠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取消了周筠的研究生招生资格。

  两起事件,舆论之所以如此关注,固然有个案的极端性,但更多的恐怕是击中了“师生关系异化”这个难以言说的痛点。辛辛苦苦考上研究生,却成为导师的“廉价劳动力”;学术研究中搞起人身依附、近亲繁殖的“江湖门派”做法……虽然健康的师生关系是主流、优秀的高校教师是绝大部分,但少数师生关系异化的风气一旦蔓延,不仅会污染校园生态,更会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理想的师生关系应当既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道德要求,也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属性。师生关系的异化,有着复杂的因素。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培养中占据主导权,可能诱发教师权力的滥用,让学生“搞卫生、擦车、陪逛街、半夜陪聊”,打着各种旗号对女学生性骚扰,都有权力滥用的因素。另一方面,现实中也不乏有学生为了获取更高的分数和老师的青睐,投其所好。师生权利义务界限的模糊、相互之间地位的不平等,同样为关系的异化留下了空间。

  由事实层面进入观念层面,可以看出异化的师生关系,折射出当下高等教育需要面对的问题。现代教育制度建立在分工基础上,师生之间更多是合作关系。而中国在引入现代大学教育的同时,“师徒父子”的传统观念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几年前,一名历史系的学生在朋友圈发表不当言论,被自己导师开除出师门,当时热议最多的一条就是,如何在尊师重道和批判怀疑之间取得平衡。不可否认,我们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但这种传统应当建立在法治理念和规则意识上。

  高等教育沾染的功利化倾向,也在加剧这种困境。去年,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李鹏在其导师张建雨参股的化工厂内遇安全事故死亡,引发热议。“老师”成为“老板”,以不许毕业进行要挟,被利益绑架的师生关系不仅让学生苦不堪言,更偏离了学术研究的初衷。现实中,当象牙塔沾染了功利气息,师生关系就会产生利益的依附。从这个意义上说,纠正跑偏的师生关系,不仅出于对教育生态的维护,更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深刻反思。

  个案的事后纠正不难,难的是通过长效机制来规范师生交往中的具体行为。未来,要真正从高等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人才培养的制度机制完善,以及教育观念的革新上下功夫,才能重塑教育育人的目的,让跑偏的师生关系回归到健康、和谐的轨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纠正跑偏的师生关系
拿什么拯救 身陷“培训贷”的毕业生
防范高空坠物,不能止于“全楼担责”
租人服务风险边界要厘清
衡阳晚报版面十三A13纠正跑偏的师生关系 2018-01-24 2 2018年01月2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