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面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7年11月24日 星期五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拯救“救命药”还需创新举措
  付 彪

  7岁的佳佳(化名)是一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经过先期治疗,目前已经进入平稳期,需要持续服药,而巯嘌呤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但是从年初开始,佳佳的妈妈发现,这种“救命药”竟然很难买到。无奈,她只能求助网络购药或者让朋友在其他城市代买,而国内仅有的近十家生产巯嘌呤片的企业生产线,目前基本上处于停产状态,其原因是原料上涨、利润太低等因素。

  “救命药”在医院和药店购买不到,一些患者和家属只能在网上或国外高价购买,然而即使买到了,其来源也很难让人放心。医生表示,网上购药和从国外购药的很多渠道都不规范,处于一种“灰色地带”,以巯嘌呤片为例,这种药本身就怕光怕潮,邮寄中可能会影响药的品质,导致影响药效。而万一买到的是假药,不仅起不到治疗的作用,甚至还可能造成人财两空。

  “救命药”紧缺,我们当然没法指责药企因“原料上涨、利润太低”等因素停产,但对于患者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意味着不是“治不起而死”,就是“救命之后倾家荡产”。可以说,拯救“救命药”,就是拯救患者的生命,拯救其全家的幸福。显然,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去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一位医师曾在微博发出倡议:请国家尽快出台措施保证救命药生产。

  事实上,政府的相关制度设计一直进行着。早在2014年5月,国家发改委就发文,取消政府制定的低价药最高零售价,在日均标准费用内由企业自主定价;国家卫计委也多次要求,保障廉价救命药的合理利润。然而,“救命药”紧缺,并不仅仅是“廉价”问题,还在于药品从生产到流通、招采、使用等环节监管不到位、执行不得力。比如,生产供应信息系统不够完善,药企生产廉价药亏空多少、药品采购供应和临床使用方面如何激励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因此,拯救“救命药”,还需创新举措。一方面,从立法层面将“救命药”纳入国家储备,由财政为其研发、生产、供应兜底,对药企、分销商、医院给予补贴,保证“救命药”稳定供应;另一方面,建立动态灵活的调价机制,既保证药企合理利润,又将药价控制在患者接受的范围。同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建立“救命药”管理平台,让整个供应链的监管“可视化”,适时发布短缺药品预警,精准协调应急调拨等方式,保证患者能在最短时间买到“救命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远离随意“倾倒”负面情绪之人
豪车连环追尾 岂可推责“车让人”
拯救“救命药”还需创新举措
“道德变现”倡导了社会善意
衡阳晚报版面九A09拯救“救命药”还需创新举措 2017-11-24 2 2017年11月24日 星期五